据新华社报道,原本可以大幅提升效率的视频会议,近日遭到基层干部吐槽。同样的内容,每次都通过视频会议方式“一竿子到底”,最基层的乡镇、街道干部有时要陪着开会四五次,哪有时间去田间地头、工厂社区解决实际问题?
设立视频会议的初衷本是为了打破空间、地域限制,用“屏对屏”代替“面对面”,节约基层干部的通勤时间,让他们在乡镇、街道就可以参加上级部门的各种各样会议,再也不用舟车劳顿了。然而好经硬生生被念歪,本是减负的视频会议又沦为“云上”形式主义,成了基层新的负担。有的视频会议尽管直通到乡镇一级,但往往省、市、区县和乡镇都要层层开会传达,同样的内容反复多次开会,而且每次都是“一竿子到底”,基层干部要陪会三四次之多。
基层干部之所以忙于陪会,相同的内容反复开会、重复传达,一方面源于各级干部担心不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会被问责;另一方面,有一些干部习惯了搞形式主义,以开会壮大声势场面,凸显领导重视,硬生生把基层干部变成了“务虚不务实”的听会“工具”,工作实效大大降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再好的工具也要善于利用,而不是把基层干部困在形式主义的圈子里。就拿视频会议来说,开会是手段而非目的,一些会议不妨分层级开,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突出会议质量。这样既能避免基层陪会现象,也能保证地方结合实际贯彻落实,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和呼声,从而更好地落实工作。而对一些确实需要“一竿子到底”的视频会议,也不必层层重复加码,浪费时间和精力。
近年来,党中央多次对形式主义发声,整顿“文山会海”,但形式主义仍有冒头。从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到视频会议的“云上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屡屡“换新装”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走歪变形的评价标准,逼出了基层干部忙于陪会的新形式主义,最后只能“以会议落实会议”。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又耗时耗力。对这些“新瓶装旧酒”的形式主义,我们还得转变思维,尤其是对基层工作的考核标准,不能只看形式表面,而要看实际工作的效果。比如,多到现场看、多见具体事、多听群众说,看看百姓获得了多少相关利好、惠民工程的进度如何等,而不是单单看会议开了多少次,材料交了多少份。
只有真正扑下身子、走到群众中间,将百姓冷暖放在首位,才能力戒形式主义,真正把基层负担降下来,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群众办实事。
(广州日报评论员刘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