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孙婷婷
通讯员毕可 刘明锐
“这部作品最好的读者是武汉人自己。”4月16日上午9时,在武汉市青山区钢都花园122社区,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刘醒龙与社区居民面对面交流写作经验,并分享了新作长篇纪实散文《如果来日方长》的创作过程,这本书以文学形式记录武汉抗疫。分享会上,刘醒龙数次哽咽,“我们置身其中,看见的武汉是不一样的。一只口罩等于半条命,这份感动除了武汉人,其他人无法感受。”
现场,刘醒龙分享了他在疫情期间的亲身经历,全家五口人在汉期间靠一瓶100毫升酒精支撑了一个多月、春节期间失约不开花的水仙、一位远在西藏的朋友收到刘醒龙的求助信息,跑遍拉萨全城找到了两件防护服,连忙想方设法快递到武汉……听到刘醒龙的讲述,极目新闻记者在场看到,台下听众数次鼓掌打断发言。
《如果来日方长》中,刘醒龙详细描述了家人、朋友、同事、邻居,以及或熟悉或陌生的同城中人抗击疫情的经历。“‘来武汉’的经历和‘在武汉’不一样。”刘醒龙强调,疫情期间他全家都在武汉,一个普通的武汉人所经历的感触更为深刻,因为疫情期间的真实情况,只有身处武汉日常生活的真正亲身经历才能感受到。“这些经历都是自己的感受,创作时有自己的切身体会,才能引起共鸣。”他说创作这本书时他是一个普通的武汉人,只是以文学的方式表达疫情期间的经历。
他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过去他觉得对于作家来说,应该用作品和读者接触,写作品的人无关紧要。“这是第一次正式下到社区,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契机也正是我作为一个普通的武汉人与大家一起经历76个日日夜夜。尽管谈的文学中的事情,但是分享的是疫情经历。”
刘醒龙解释书名《如果来日方长》是指疫情期间那段特别艰难的经历,每天都在“如果”中度过,“如果真的有来日方长,一定要把生活过得更加精彩,在以往基础上进步,有更迷人的发展。”刘醒龙说。
听完刘醒龙的分享,台下的居民纷纷举手提问。来自钢城十七小的教师肖琳说,这是一次难得与大师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听完分享,自己好像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经历过疫情,我们都需要珍惜每一天。”肖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