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杜恒峰
4月20日,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举行。值此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各国货币/财政、亿万民众生活带来巨大冲击,这场论坛将给未来亚洲的发展贡献宝贵的解决方案。
立足当下,回顾过去一年,亚洲地区长期积累的短板在极端情形考验下显得更为清晰了然。正如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度报告所言,亚洲有“四大发展赤字”,即应对疫情、分发接种疫苗所暴露出的卫生健康赤字,应对供应链冲击所暴露出的基础设施赤字,应对线下活动“休克”所暴露出的数字赤字,还有应对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民众需求升级所带来的绿色赤字。
赤字即是“欠款”,表面看这是拖累亚洲发展的不利因素,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因为无论是何种赤字,都需要大量的投资加以弥补,而这些投资的好处在于回报将会非常可观,即便这些回报不会直接体现在某个具体项目上。比如,弥补卫生健康赤字,可以减少潜在的疫病事件,提高劳动力质量,减少人力资本的损耗并确保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弥补基础设施赤字,则可以将分散的生产要素整合到一起,实现最高效率的产出等;弥补数字赤字则相当于给经济加上了一道保险,增强了经济发展的韧性。
亚洲拥有世界最大面积的陆地,最密集的人口,最完整的产业链分布,这是规模效应潜力最大的一块大陆——数字经济在中国极为发达,先进制造业一直是日韩的强项,东南亚则是东亚产业转移的理想目的地,西亚则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不同国家和地区各有所长但也各有所短,以自身比较优势参与分工,亚洲可以创造出让世界艳羡的规模经济。
但现实与理想总是存在差距的,基础设施短板让亚洲无法黏合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尤其是东南亚和南亚,水资源、交通乃至电力等必要的基础设施还存在巨大的投资缺口,更不用说5G、新能源等新基建。除了这些“硬件”的限制,亚洲一些国家人为创造出的贸易壁垒同样限制了地区的整体发展速度,这些壁垒明的体现为关税,不明的则体现在各种监管措施对市场准入的限制。据世界经济论坛《2017~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全球非贸易壁垒排名中,除了新加坡、卡塔尔等少数国家和地区,亚洲成员普遍排名不高。
但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21世纪以来,亚洲固定资本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28%逐步上升到了2018年的34%左右,亚洲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缅甸皎漂深水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等“一带一路”项目已经成为亚洲共建基础设施的标杆项目;而在消除贸易壁垒方面,2018年底生效的CPTPP和2020年签署的RCEP均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大型自贸协定,亚洲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往来将更为紧密。有基础设施和贸易这两条最重要的纽带,人们有理由期待:疫情之后,会有一个更美好的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