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对凝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共识和合力,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
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但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总体仍然滞后,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还不强,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明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仍比较突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不能落下农业农村,这是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因此,必须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力量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确保农业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同步赶上来。
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农村市场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大有可为。一方面,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将会释放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居民对绿色优质农产品、乡村休闲旅游等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农业生态、文化等多功能得到开发,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发展格局。只有城乡经济循环加快畅通起来,国内大循环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循环系统。要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充分挖掘农村内需潜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战略支撑。
“立政之本则存乎农”。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化解各类风险挑战,最根本、最基础的是保障粮食安全。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发挥好“三农”的压舱石作用,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才能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奠定基础,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借鉴脱贫攻坚工作中行之有效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机制和办法,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上下贯通、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切实把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不断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汇聚全党上下、社会各方促振兴的强大合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上,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