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东北三省一年减少42.73万人 北大专家解析背后成因~

来源:网络 2021-02-20

2月18日,国家卫健委答复全国人大代表《关于解决东北地区人口减少问题的建议》表示,东北地区可以立足本地实际,探索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话题一出,引发舆论关注。

“全面放开生育”对当地人口增长能起到多大作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认为,东北人口问题有复杂成因,与当地城镇化早、经济发展、体制环境等有关。“现在还很难评判放开后能起到多大作用,但放开至少是一个信号,在优化生育政策、增加生育政策包容性上,做出更好的实践探索。”

为什么是东北?

——东北三省人口均为负增长,远低于全国水平

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三省2019年年末常住人口分别减少7.6万人、13.33万人和21.8万人,合计减少42.7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0.80‰、-0.85‰、-1.01‰。

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2019年,中国大陆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81‰、3.34‰。东北三省的人口自然生长率远低于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

辽宁省卫生健康委主任王桂芬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自2015年10月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以来,辽宁省人口生育率略有回升,但人口总量持续走低。2020年,辽宁省卫健委在答复该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2030062号建议时提到,自2016年“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辽宁省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达到35%以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政策对该省出生人口数量的影响有限,未来一段时期,生育率仍将处于较低水平。

为解决近年来东北地区人口负增长问题,去年全国两会上,辽宁团有多位代表就人口问题提出建议。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常务副省长陈向群建议,率先在东北地区全面放开人口生育政策,加大对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和学前教育机构建设投入力度,并给予辽宁省大力支持。人大代表李天书也建议,关注东北人才流失和人口流失问题。

2月18日,国家卫健委答复《关于解决东北地区人口减少问题的建议》称,“建议国家率先在东北地区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对该委工作很有参考价值。东北地区可以立足本地实际进行探索,组织专家进行研究,深入研判全面放开生育限制对当地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稳定、资源环境战略、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影响;做好政策调整后人口变动测算;研究实施全面放开生育政策需要配套出台的文件;评估政策变动的社会风险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东北地区实施全面生育政策的试点方案。

东北人口为何一路走低?

——折射出区域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社会政策等综合性、系统性问题

国家卫健委在答复中表示,针对东北地区人口负增长相关问题,该委曾委托相关机构多次在当地开展调研。东北地区人口总量减少,折射出的是区域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社会政策等综合性、系统性问题。比如,随着资源枯竭和国家产业升级转型,大批年轻劳动力无法在本地找到满意的工作,只能流向经济更好、工资更高的地区。

答复称,东北边境地区的生育政策相对宽松(如黑龙江省规定夫妻双方均为边境地区居民的可生育三个孩子),但生育意愿不高。究其原因,经济社会因素已成为影响生育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经济负担、婴幼儿照护和女性职业发展等方面,群众反映尤为突出,生育政策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大为减弱。

辽宁省卫健委在2019年答复省人大代表建议时提到,该省15岁-49岁的育龄妇女的基数小且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加之生活压力大、托育难、育儿成本高,不愿生、不想生、不敢生的育龄妇女越来越多。面对“4-2-2”日益严峻的养老形势,“生得起,养不起”是新生代独生子女育龄妇女不可回避的生育难题,她们既要为工作奔波劳顿,又要承担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压力,成为了该省生育率一路走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话北大教授陆杰华:东北人口问题由来已久,成因复杂

新京报:近几年,东北地区的人口负增长问题引起外界关注,当地人口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陆杰华:东北地区的人口问题不是两三年间才有的事情。我们在关注东北经济振兴问题中发现,从改革开放以后,当地生育率就相对较低,与此同时,当地“留不住人”,年轻人外流率高,其中包括高素质人才,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新京报:为什么东北人口问题相较其他地区会更严峻?

陆杰华:跟很多因素有关。从经济上分析,为什么人口会外流,很多流向沿海地区的一些城市?跟当地经济发展、制度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从历史角度看,东北是老工业基地,改革发展初期,东北的城镇化比例是比较高的,而城市内多是独生子女;当地的计划生育政策无论在城市和农村,也执行得很严格。从那时候开始,当地的人口就在减少。辽宁最早进入负增长,然后是吉林、黑龙江。其中,辽宁比较早就做了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更早关注到人口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新京报:全面放开生育政策能起到哪些作用?能达到预期效果吗?

陆杰华:放开生育政策不简单是增加人口规模,还能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劳动力,让人口结构比较良好,减缓老龄化进程。

现在还很难评判放开后能起到多大作用,但放开至少是一个信号,至少在优化生育政策、增加生育政策包容性上,做出更好的实践探索,这种探索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生育政策更加宽松,至少一部分愿意生的人能够实现自主生育。

至于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要实践之后才能看到。如果达不到预期,就需要更加积极的政策,让老百姓生得起、养得起,比如建立家庭友好政策的支持体系,降低教育成本;还是不行,就要做好人口老龄化的准备,从其他的途径予以应对。

新京报:其他地区会不会面临同样的压力?

陆杰华:我认为东北的人口问题不是个别现象,可能代表了未来的一个趋势,甚至可能不可避免。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人们的生育观念在变化,有的已经不把生育当作必选项。加上既往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导致家庭规模本就在缩小,人口虽然缓慢增长,属于惯性增长,短期内仍有很大体量,但人口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过去计划生育执行好的地区,如果没有流入的劳动力,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会更早到来。现在看到的是东三省,下一步可能是四川、重庆等西部地区,他们也有大量的人口外流。东部地区稍好一些,像苏南、无锡、苏州等地,虽然计划生育政策也执行得很严,但他们能吸引外来劳动力,稀释了当地人口增长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

新京报:很多经济发达国家也在面临少子化、高龄化,他们怎么鼓励生育,效果如何?

陆杰华: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加拿大依靠外来移民,缓解本国的生育率下降的问题;欧洲大多国家鼓励生育不太见效,尤其在南欧地区;北欧的一些国家还不错,比如瑞典、丹麦;俄罗斯出台了比较积极的鼓励生育政策,其中包括资金补贴,这两年生育率有所回升,但欧洲多数国家研究发现,现金补贴的作用不是特别明显,不如托幼服务等的支持。

总的来说,要保持长期的人口生育的目标是很难的,同样的政策,在不同地区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我国目前的人口结构比日本要好一些,也不希望未来发展成日本那样的结构。我认为应当尽早在全国范围内放开生育政策,如果只是按照区域放开,可能会错过黄金时期。

[展开全部↓]
关键字:
相关资讯
查看更多
热门游戏
返回 回到顶部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