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城市森林”的景象会发生改观了。3月27日,广州市“城市小菜园”工程将正式启动。该工程将以“政府引导、建园自愿、社会参与”为模式,形成标准化、绿色环保化的指导性标准体系,搭建由省市农业技术专家组成的公益性便民服务团队,建立市场化服务平台,鼓励市民自愿自主利用门前屋后、阳台、房顶、外墙、庭院空地及其他可用空间建设“小菜园”。
想象一下,都市人白天匆忙赶去上班,傍晚从自家小菜园掐几棵蒜苗、拔一把生菜,为餐桌添几个菜,该是多么惬意。事实上,家庭种植在城市一直都有需求。拥有一小片心水的绿地,创造属于自己的田园生活,是不少人的心愿。而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城市小菜园”为拓展都市绿色空间、倡导健康生活提供了一条路径。“十二五”以来,国内多地试点建设屋顶菜园,把它作为屋顶绿化的一种模式。放眼海外,德国在废弃厂房建起“社区菜园”,居民可以从中获得一小片自己的土地,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种植农作物。日本地产业、家电业纷纷布局“家居农场”,无土栽培、利用人工光源种菜等场景相继进入家庭。
可以说,发展城市菜园带有某种必然性。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对第一产业的舍弃。在城市里,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天台房顶的空间“造地”,既可以弥补耕地资源稀缺的短板,为城市景观增添田园野趣,又可以丰富城市居民“菜篮子”,满足人们对田园休闲生活的需求,可谓好处多多。有研究表明,城市菜园甚至称得上是高效的空调,能够减轻气候变化对建筑的风化侵蚀,调节局部气温,改善生态环境。此外,它还能促进社区居民的交流,拉近邻里的心理距离,为城市经济增添新的活力。正因为如此,广州期望通过“城市小菜园”工程,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推进衍生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新的增长点。
发展“城市小菜园”,也是一项新课题。以前,因为种菜施肥产生异味、招惹蚊虫,在一些地方引起过社区居民的反对。毕竟,当城市赋予“小菜园”多种功能,它就理应被纳入城市治理的范畴。从空间设计到布局废弃物排放系统,从种植品种到种植技术的选择,从协调邻里关系到完善社区治理,这些都需要做系统考量和科学指导。从长远来看,有必要把“城市小菜园”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充分挖掘它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广州日报评论员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