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多彩贵州生态文明创新路~

来源:网络 2021-02-20

“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

九山半水半分田,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88个县(区、市),有69个在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内,16个县(市)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2016年6月,贵州省被列为我国首批3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2017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印发。

“十三五”以来,贵州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实施大生态战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厚植生态底色、培育绿色动能,探索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牢守底线建设绿色家园

到2020年底,贵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0%,全省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8.3%,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绿水青山已成为贵州的亮丽名片!”贵州省省长李炳军说。

这个春节假期,铜仁市思南县关中坝街道沙洲社区村民杨昌洪守着草莓大棚乐开了花:“来采摘草莓的游客把能摘的都摘了!”

在乌江上捕了30年鱼的杨昌洪,2017年响应国家号召退捕上岸,主动参加县里组织的种植技术培训,拿出积蓄和退捕补偿费共10万元,在乌江边流转4亩地种植大棚草莓,每年纯收入超4万元。

“虽然转型的过程很痛苦,但能够让过度捕捞的乌江得到休养生息,让子孙还能看到一江清水,值得!”杨昌洪说。

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河。乌江水生态环境问题一度十分突出,尤其因涉磷企业集聚,企业排污以及成堆露天堆放的磷石膏致使总磷常年超标,局部河段一度变成了“牛奶河”,成为贵州八大水系水质达标率最低的河流。

建设绿色家园,贵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改善乌江流域水体水质,贵州从2017年全面取缔“网箱养鱼”,共投入逾18亿元,拆除网箱3.35万亩,实现了省内全流域“零网箱”;作为全国磷矿主产区之一的贵州,在全国率先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计划,将磷石膏产生企业消纳磷石膏情况与磷酸等产品生产挂钩,倒逼企业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

2020年,贵州乌江干流水质年均值首次达到Ⅱ类,首要污染物总磷年均浓度相比2012年下降93.0%,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下降28.6%,实现了一江清水入长江。

除了减污,贵州也在增绿上做足功夫。自2015年起,贵州省带动全省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2016年以来,贵州省累计完成营造林2988万亩,治理石漠化733.5万亩。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少波表示,该省在做足“种”的文章的同时,更在“治”和“管”上下功夫,织牢制度篱笆,层层压实生态责任,以严厉举措守护绿水青山。

做强品牌兴起绿色产业

冒着料峭春寒,记者走进贵州省锦屏县铜鼓镇大同石斛产业综合示范园。

“我以前是伐木工人,禁伐后就出去打工了,石斛产业园建起来后,我回到家门口干活,附近很多外出务工的人都回来了。”在示范园干活的吴隆贵说。

锦屏曾是贵州出名的林业大县,森林覆盖率超过70%。林业带来了八成以上的农民收入和六成以上的地方财政收入,是名副其实的“木头财政”。

近年来,锦屏县发挥森林资源优势,探索出了林上养蜂、林中种石斛、林下综合种养、林内休闲康养、林外林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模式。2020年,锦屏县“五林经济”总产值达8.6亿元,被中国林学会授予“全国林下经济产业示范县”。

田少、地薄、坡陡、石多,贵州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农业生产条件底子薄弱。在厚植绿色家底的基础上,贵州省全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推动煤电烟酒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发展文化旅游、大数据、林下经济等能发挥资源优势的环境友好型产业。贵州还充分利用大数据发展先行优势,深化农业产销智慧对接、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

“黔菜网·贵州农产品大数据平台是全省首个整合蔬菜农产品供应端和销售端信息的B2B平台。”贵州蔬菜集团董事长张文贵说,平台现有基地动态、扶贫专区、供应大厅、采购大厅、冷链配送、包装包材、黔城超市、价格行情等8个功能,还能通过分析数据反过来指导生产,真正做到产销对接,实现“黔货出山”。截至目前,黔菜网·贵州农产品大数据平台已覆盖全省88个县(区、市)、3731个基地。

依托生态优势,大数据、大健康、高效农业、文化旅游、新型建筑建材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成为贵州后发赶超的新动能。统计显示,2020年贵州省绿色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42%。

改革破题书写生态文章

2014年7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法《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实施,在诸多方面体现了开创性:确立了政府、企业、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强调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环境信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制度。

2015年1月,贵州又率先在全国出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着力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法规体系。设立“贵州生态日”着力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探索用法制化手段破解生态环境损害中“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难题。

同年,贵州还出台了《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和《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将党委系统的干部纳入问责体系之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压实领导干部的生态责任。

在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过程中,贵州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摸索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重大制度成果。

2017年2月,贵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出台相关暂行管理办法,4.59万平方公里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占该省国土总面积的26%。在县域试点的基础上,贵州编制了《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确权登记技术办法(试行)》,给绿水青山记下了一本放心账、明细账、明白账。

而已经成功举办10届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则着眼于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深化同国际社会在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响亮发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

陈少波表示,贵州将在“十四五”时期继续高质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把“绿色+”融入生产生活各领域,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展开全部↓]
关键字:
相关资讯
查看更多
热门游戏
返回 回到顶部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