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影视剧里与现实中,一个个失去正常童年,被“爱”压得喘不过气的儿童与少年,飘总会想起一个自认不够合格的爸爸:
《请回答1988》里的成东镒(成东日 饰)。
相比学习优异的大姐,德善脑子笨,做事马虎,性子大大咧咧,是个灰扑扑的女孩。
成东镒却不打压她,会夸她长得漂亮,善良得像天使。
会安慰她考不上大学也没关系,只要努力试过了就行。
即便,知道德善连梦想也没有后,他眼神灰暗了一瞬。
就紧接着哄她:没有梦想也没关系,爸爸当年也没想过。
在自由的家庭氛围下,普通如德善,也能活成快快乐乐的自己,拥有温暖幸福的结局。
人生啊,并非只有一项正确答案。
父母与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做子女的,不是父母的续篇,不用承诺他们的未来。
这,也是周轶君在走访六个国家后,于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探究出的教育之道:
“在没有标准答案的人生中,人才能真正的界定自己。”
固然,站在父母的角度,在这个全民内卷化的时代,飘理解大多数父母的焦虑。
也明白父母们的期待,只是希望孩子今日的苦,能换来未来的福。
但过度焦虑,忘了聆听,却会让这份爱变成压在孩子身上,沉甸甸的壳。
有的时候,将爱松绑,反而,是最大的爱。
或许,他爸爸主动牺牲掉的后半生,反而成为他无法卸重的整个人生。
在楚门世界的镜头下,摆上供桌当成谈资,变成更多人学习及效仿的榜样,更让他难以后退。
曾经因为吹牛“众叛亲离”的老得,因此有了“170个干儿女”,照片贴了大半面墙。
中间是干儿女的照片,两边写着对联:爹爹爹老爹不老,女女女娇女真娇。
在它们上方正中央,架着一得的笑脸。
图源|一得爹微博,下同
那么一点渺小的、微弱的发声自由,被层层的父爱雪花覆盖。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一得的抑郁与轻生要和父爱的重压划等上号,但这些视频里他局促的身体反应,并不像他挂在脸上的微笑那样自然。
最终让伍绮诗的《无声告白》变成残酷的预言:
“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地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放弃自我的父母,被赶着逐梦的孩子。这类亲子关系,绝非孤例。
还记得《虎妈猫爸》里的赵薇吗?
为让女儿茜茜上第一小学,比得上其他孩子,忙着补课,找关系,弄学区房,把生活弄得鸡飞狗跳。
正应了该剧Slogan:你的人生,我的战争。
如今,教育内卷愈演愈烈,新的流行词语出现了:鸡娃。
网上曾有个段子,问4岁的孩子掌握了1500个单词,够用吗?
有人回答:在美国肯定是够了,在北京海淀区不够。
那时候,还有许多人把它当成笑话,嘲笑海淀爸妈鸡娃没上限。
然而最近,“鸡娃”这种教育方式,已逐渐从中产精英家庭破圈,进入寻常百姓家。
有记者在熟读并背诵鸡娃黑话后,终于成功卧底了十个鸡娃群。
来源|每日人物,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