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亿元资金池已累计为超过3100家企业提供授信达370.53亿元,累计放款300.99亿元,带动合作银行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企业实际放贷超过1000亿元。2020年全年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的授信支持规模位于全国前列。
业务范围广,却无法提炼到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点,这一度曾严重困扰着广州铂锐盛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铂锐盛途)的创新发展。广州首批科技金融特派员、广州穗甬原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陈旨熙对接铂锐盛途后,为其重新发掘价值点,帮助企业精准定位。
2020年,广州设立首批科技金融工作站、首批科技金融特派员,旨在解决科技型企业的融资“老大难”问题。截至目前,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以下简称资金池)累计放贷突破300亿元。
广州市科技局副巡视员石鹏飞表示,资金池代表政策红利和资本,工作站代表载体和众多科技企业,特派员代表人和服务体系。三者联动意味着政策、人才、资本、载体、服务等各创新要素的碰撞和融合,也意味着广州科技金融生态和科技创新生态的构建。
近年来,广州市科技局围绕科技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打造“创、投、贷、融”科技金融生态圈,大力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为广州这座老城市注入科创新活力。
资金池累计放贷突破300亿元
“融资难、融资贵”给科技型中小企业上了一道紧箍咒。
为进一步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放大财政资金效用,引导和鼓励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信贷支持力度,2015年广州设立资金池,每年安排最高资金规模2亿元以内的专项经费。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技贷款服务,对合作银行为科技型企业贷款本金损失的50%进行有限补偿。
“合作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项目中,信用贷款部分需超过50%,方可纳入资金池。”广州市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董事长兼总经理吴俭峰表示,轻资产型的科技企业往往难以在成长初期获取银行贷款,信用贷款的引入将解决这一难题。
统计数据显示,通过资金池获得贷款的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80%左右。这反映出广州市财政资金带动的社会资本,大部分流向了高科技、硬科技、前沿技术等领域。截至目前,资金池已累计为超过3100家企业提供授信达370.53亿元,累计放款300.99亿元,带动合作银行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企业实际放贷超过1000亿元。2020年全年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的授信支持规模位于全国前列。
疫情期间推出的“战疫人才贷”“抗疫贷”等系列产品,已为1400余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超过80亿元。
然而,广州仍在思考如何让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更加精准匹配到银行。“资金池受托管理机构的服务形式应有所改变。”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董事长兼总经理秦海鸥认为,作为资金池受托管理机构之一,应在原有的银行审批功能外,建立资金池数据交互中心,发掘企业更多需求。
1月7日,资金池数据交互中心正式发布,这是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打造的“科技金融智慧大脑——标准化一站式科技创新数字化平台”(以下简称智慧大脑)中的重要一环。
“‘智慧大脑’的发布,意味着资金池完成了新一轮迭代。”秦海鸥指出,“通过实时的、可视化的数字掌控,多少企业得到贷款,多少企业申请贷款,银行、企业、政府都能够一目了然。”
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表示,将更好地发挥资金池在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中的作用,运用大数据手段提升资金池服务科技型企业效率。
打通科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你们业务所涉及的‘私域流量’领域,关键要让流量运营起来,而不是仅仅充当流量池的角色。”陈旨熙一语道出铂锐盛途的问题所在。
“广州很多企业属于‘埋头苦干’型,有时会滞后于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变化。”在他看来,金融科技特派员就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广州市科技局先给我们普及相关惠企政策,接着我们再向园区企业开展宣讲”。
为更好地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去年在广州市科技局主导下,首批试点广州科技金融特派员及科技金融工作站双向精准匹配成功并正式落地运作。首批科技金融工作站有20个,科技金融特派员53人。
科技金融工作站从公开征集的孵化器、众创空间中产生。科技金融特派员是从公开征集的银行机构、股权投资机构中产生,主要为所对应的科技金融工作站内入驻企业提供专属“即时响应”的科技金融服务。
该试点工作采取双向互选的方式,通过政府搭台,“红娘”牵线,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科技金融工作站与银行机构、股权投资机构的双向匹配和联动,为科技金融工作站入驻企业提供“债权+股权”的科技金融精准服务。
开展科技金融特派员、科技金融工作站试点工作,是广州市科技局2020年谋划的一项重要创新性工作。石鹏飞表示,通过科技金融赋能全市孵化育成体系,打通科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可更好地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2020年1月,广州第二批科技金融工作站及特派员征集发布。据了解,未来三年,广州将建立不少于100个科技金融工作站,组建一支不少于100人的科技金融特派员队伍,初步建立覆盖全市的科技金融赋能孵化育成体系的“1+1”(股权+债权)模式。
放大“投”规模,拓宽“融”渠道
在设立资金池、强化“贷”作用的同时,广州市科技局也注重“创”“投”“融”,赋能科技企业,助力企业跑出加速度。
2020年6月,在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广州赛区暨第五届羊城“科创杯”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上,大赛宣布在延续以往“以赛代评”机制的基础上,首次探索实施“以投代评”,对符合条件、获得投资机构投资的大赛企业,可直接晋级广州赛区决赛。
“评选机制的迭代,是为了更好地让市场要素参与到企业评审中。”秦海鸥说。“以赛代评”“以投代评”联动创新,激发了“创”的活力。本届大赛中,广州企业获奖率高达90.4%,超过深圳、上海等城市,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一。其中,获得全国新冠疫情防控专业赛二等奖的广州微远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参与了我国最早期临床样本的新冠病毒基因组分析工作,已完成2亿元B轮融资。
据了解,依托智慧大脑,为企业提供“创、投、贷、融”智能精准匹配服务,目前已链接历届创业大赛企业近2万家。
从技术研发到落地,资金是绕不开的一道坎。为此,广州设立了广州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放大“投”的规模,并出台“创投八条”实施细则,修订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截至目前,共10只子基金落地运营,实际到位的子基金规模超过33.98亿元,已投资项目19个,投资金额6.04亿元。其中,依托光大控股设立的10亿元规模的穗港澳青年创业基金已开始运营;100亿元规模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落户广州。
为打通科技与金融的“任督二脉”,广州通过辅导培训、实地对接等多种方式,大力推动科技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融”的渠道。全市共有124家企业挂牌“广东省科技创新专板”,占全省挂牌企业数的71.3%。全市累计共19家企业申报科创板,其中6家企业已成功上市。小鹏汽车、名创优品、完美日记(逸仙电子商务)成功在纽交所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