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深圳市罗湖区,渔民村与香港一河之隔。村子面积不大,但发生在这片0.25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变迁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
1981年,渔民村靠着“三来一补”、开酒楼等多种经营方式,从渔民聚集地变身全国第一个万元户村;1992年,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成为我国第一批村办股份制公司;2001年,村子又自筹1亿多资金开启城中村改造项目,告别脏乱差的“握手楼”,蝶变为舒适宜居的花园社区。
(渔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炎兴在村子的文化长廊前介绍渔民村发展大事记)
新时代的渔民村啥模样?3月30日下午,南方网记者跟随“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走进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深圳市罗湖区,一探渔民村的今貌。
党建引领,探索社区智慧治理新模式
走进渔民村,最引人瞩目的是一条长达350米的文化长廊,以浮雕形式记载着渔民村的发展轨迹。长廊尽头是村史馆。馆内的一张图片显示,2019年,渔民村家庭年收入约80万元,是1982年的80倍;集体经济资产达2.9亿元,相比2009年几乎翻番。
(渔民村的经济发展变化)
村子里可见一栋栋12层时尚住宅楼整齐排列着,楼下的健身器械区,老人们在运动锻炼,孩子们在玩游戏。曾经的小渔村,如今已是干净整洁、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化新型社区。
(干净整洁的居民楼)
再走几步路是图书馆,窗明几净,空间宽敞,处处透着文艺范。这里也是渔邨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
2019年,罗湖区委在渔民村所在的渔邨社区开展先行试点,探索建设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行示范区。于是深圳市首个多功能、复合型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这里建成。
(渔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目前集合了党建+医疗+文化等多种功能)
它引入数字化智慧管理系统,设置政务服务、长者服务、港人服务等区域,探索出了一条多元化、体系化的“一中心六平台”服务模式。自其升级运营以来,整个社区的家庭医生签约数由2019年的2998人增长到8930人,增长率达197.8%,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办理431项政务服务。
同时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渔邨社区党委搭建起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基层治理分析会,创新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理相结合的小区治理“罗湖模式”。罗湖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两新工委书记宫雪透露,就连党群服务中心工业风的装修风格也是充分征求了居民的意见。
常住港籍居民:“这里是我家”
因妻子是内地人,香港人麦赛基于1998年从香港搬到深圳,2001年住进了渔民村。与他一起常住在渔邨社区的港籍居民目前有1518人,占社区常住人口的8.4%。
(麦赛基表示港籍居民和内地居民生活并无差别)
如何让港籍居民生活更加便利?渔民村所在的渔邨社区一直在积极探索。
党群服务中心的一楼政务服务大厅设有港人服务专窗,港籍居民可办理居住登记、孕前检查等6类30项业务。《深港双城生活服务手册》能让港籍居民了解投资就业、生活服务等相关惠港政策。2020年9月,在社区党委牵头下,第一支港人志愿者队伍“渔邨社区港逸志愿服务队”试点成立,以期带动更多港籍业主参与社区建设。
麦赛基就是其中一员。20年的生活,渔民村早已成了他的家。
“一句话,这里是我家,谁都希望把它建设得更好。因为我们住在这里”。他表示,深圳与香港有着相通的语言和饮食,自己所享受的服务同内地居民一样,并无区别。
(渔民村村口的白色扬帆雕塑)
渔民村的村口树立着一座《扬帆》主题的雕塑,寓意“风生水起,扬帆起航”。这是它总结历史成就的关键词,也是对未来的寄语。启航“十四五”,奋进新征程,渔民村将继续发扬“敢为人先、勤劳务实、团结奋斗”的精神,勇立潮头,书写新时代的小渔村奇迹。
(记者/许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