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的微博、微信运营的突破之路在哪儿? 凉城无愛 2015年10月10日 跟帖 | 0条内容 添加图片 发布 Belle 2015年10月10日 现在看来大多数还是停留在纸媒到这两个平台的搬运阶段。 回复 22 牧野俊风 2015年10月10日 看看微信,对比下,在看看大家需要什么,未来趋势是什么? 回复 22 大白团子 2015年10月10日 其实我并不认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各自是什么。比方以前都会认为新浪搜狐网易这样的就算新媒体了吧,但现在来看,其实它们也是传统媒体。但微博又是新浪的,于是,好纠结…… 所以,先明确一下,我认为,所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即时互动”。而且还要将微博与新浪区别开来。而以下所有称呼传统媒体的媒体,是排除了门户网站的。它们状况接近,但门户网站的情况有一些细微的复杂性,所以我不打算分析门户网站的情况。如果要简单对应的话,以前印刷媒体的运营主要在于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次之:文章的内容运营+广告的内容运营;用户运营则是读者来信+发行。电视与广播也基本上是这个模式。新浪搜狐网易这样的门户网站,则将读者来信改为了对文章直接的评论,相对来说更快速,但并没有什么互动可言。这些运营的目的在于:增加更多的读者/听众/观众/用户,以此增加广告收入。这是由传统媒体的收入模式决定的,传统媒体的收入模式绝大部分来源于广告(软文赞助商都属于广告)。对于杂志来说,可能还有部分利润是发行收入;报纸早就在很久以前就在用利润来填发行的费用了。所以收入的模式决定了运营的目的。回头来看,目前传统媒体的微博、微信以及其他社交媒体平台的运营,事实上还是遵循这一目的:增加更多的用户,以此来增加广告收入。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所有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运营都是在扯淡。我记得在大概2009年的时候,《纽约时报》宣布停止所有的纸质版,全部转为电子版。当时所有人都在欢呼,传统媒体终于开始拥抱新媒体了。现在我们也都知道,那个只是在扯淡。它只是把原来纸质版用户变为电子版用户,一方面减少了印刷、投递费用,一方面也减少了用户的订阅收入。它的收入模式并未发生任何改变,还是没有及时互动——尽管它试图创造一种“可以和在阅读同一篇文章的人聊天”的氛围,但收入模式决定了它并没有这个动力去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所以看看现在大部分的传统媒体在做的,也就是《纽约时报》当时所做的事情一样一样一样的啊。如果只是将原来的纸质版变为电子版,将原来的纸质版读者变为电子版读者,那么价值并未增加。有一部分杂志在做的,是希望能够将社交媒体当作自己的推广渠道,吸引读者购买杂志(纸质版或者电子版)。我也并不觉得这能真的为它们带来实际的价值。理由很简单,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阅读的群体,一部分是原来的订阅者,一部分可能是潜在的订阅者。原来的读者,也就是既有用户,他们可能是纸质版的订阅者/购买者,也可能是电子版的订阅者/购买者。同上理由,如果仅仅是把纸质版的订阅者/购买者变为了电子版的订阅者,用户的价值并未提升。而针对潜在订阅者的话,这个人群确实是有可能成为电子版订阅者。但,同样他们也无法为杂志带来“突破式”的价值。从电子版的价格来看的话,一般定价为纸质版的40%。杂志只是减少了印刷费用,但渠道费用并未减少(app渠道也要收费的吖)。但杂志的制作费用同样么有减少,反而会增加(制作电子版的费用)。那么对于广告收入来说呢?很遗憾,增加的电子杂志的订阅者并未为杂志本身增加价值。理由也很简单,投放在线广告的品牌,所想实现的事情是“导流”。所谓导流也就是将杂志的订阅者变成自己的用户,所有的互动都会导向品牌自己,而不会停留在杂志上。也就是说,它会在杂志上投放在线广告,但它不需要你的读者数据库——这是以前传统媒体拿去跟广告商谈判的最大筹码。只要有一次点击,那么杂志的读者就变成了广告商的数据库中的一个。而目前在线广告的价格与过去平面广告的价格相比,是非常低廉的。因此,杂志广告收入不仅不会上升,还会下降。简单来说,广告商将倾向于投放便宜而且更有效的在线广告,而不是更贵的效果不明显的平面广告。说完整体情况,那么回到运营应该有什么突破。那么很简单,不要将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运营当作传统媒体的延伸或者一部分,而是要将它变为独立的新媒体,也就是独立的产品去运营:1、独立生产内容(可以是共用内容);2、强调互动而不是发布内容;4、实现好的用户体验;5、吸引新的用户而不是读者,不要企图把他们变为原来媒体读者的一部分,导向自己的媒体;6、收入模式上,从以前的依赖广告的模式,改变为更多形式的收入模式。简单来说,创造新的价值,而不是增加原有媒体的价值。这个独立的新媒体和原来的媒体最大的不同在于:互动不是为了发布内容,而是为了知道用户的需求并满足。至于具体应该怎么做……BAT那么多案例摆着,学去吧。 回复 33
现在看来大多数还是停留在纸媒到这两个平台的搬运阶段。
其实我并不认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各自是什么。比方以前都会认为新浪搜狐网易这样的就算新媒体了吧,但现在来看,其实它们也是传统媒体。但微博又是新浪的,于是,好纠结……
所以,先明确一下,我认为,所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即时互动”。而且还要将微博与新浪区别开来。而以下所有称呼传统媒体的媒体,是排除了门户网站的。它们状况接近,但门户网站的情况有一些细微的复杂性,所以我不打算分析门户网站的情况。
如果要简单对应的话,以前印刷媒体的运营主要在于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次之:文章的内容运营+广告的内容运营;用户运营则是读者来信+发行。电视与广播也基本上是这个模式。新浪搜狐网易这样的门户网站,则将读者来信改为了对文章直接的评论,相对来说更快速,但并没有什么互动可言。
这些运营的目的在于:增加更多的读者/听众/观众/用户,以此增加广告收入。
这是由传统媒体的收入模式决定的,传统媒体的收入模式绝大部分来源于广告(软文赞助商都属于广告)。对于杂志来说,可能还有部分利润是发行收入;报纸早就在很久以前就在用利润来填发行的费用了。
所以收入的模式决定了运营的目的。
回头来看,目前传统媒体的微博、微信以及其他社交媒体平台的运营,事实上还是遵循这一目的:增加更多的用户,以此来增加广告收入。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所有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运营都是在扯淡。
我记得在大概2009年的时候,《纽约时报》宣布停止所有的纸质版,全部转为电子版。当时所有人都在欢呼,传统媒体终于开始拥抱新媒体了。现在我们也都知道,那个只是在扯淡。它只是把原来纸质版用户变为电子版用户,一方面减少了印刷、投递费用,一方面也减少了用户的订阅收入。它的收入模式并未发生任何改变,还是没有及时互动——尽管它试图创造一种“可以和在阅读同一篇文章的人聊天”的氛围,但收入模式决定了它并没有这个动力去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所以看看现在大部分的传统媒体在做的,也就是《纽约时报》当时所做的事情一样一样一样的啊。如果只是将原来的纸质版变为电子版,将原来的纸质版读者变为电子版读者,那么价值并未增加。
有一部分杂志在做的,是希望能够将社交媒体当作自己的推广渠道,吸引读者购买杂志(纸质版或者电子版)。我也并不觉得这能真的为它们带来实际的价值。
理由很简单,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阅读的群体,一部分是原来的订阅者,一部分可能是潜在的订阅者。原来的读者,也就是既有用户,他们可能是纸质版的订阅者/购买者,也可能是电子版的订阅者/购买者。同上理由,如果仅仅是把纸质版的订阅者/购买者变为了电子版的订阅者,用户的价值并未提升。而针对潜在订阅者的话,这个人群确实是有可能成为电子版订阅者。但,同样他们也无法为杂志带来“突破式”的价值。
从电子版的价格来看的话,一般定价为纸质版的40%。杂志只是减少了印刷费用,但渠道费用并未减少(app渠道也要收费的吖)。但杂志的制作费用同样么有减少,反而会增加(制作电子版的费用)。
那么对于广告收入来说呢?很遗憾,增加的电子杂志的订阅者并未为杂志本身增加价值。理由也很简单,投放在线广告的品牌,所想实现的事情是“导流”。所谓导流也就是将杂志的订阅者变成自己的用户,所有的互动都会导向品牌自己,而不会停留在杂志上。也就是说,它会在杂志上投放在线广告,但它不需要你的读者数据库——这是以前传统媒体拿去跟广告商谈判的最大筹码。只要有一次点击,那么杂志的读者就变成了广告商的数据库中的一个。而目前在线广告的价格与过去平面广告的价格相比,是非常低廉的。因此,杂志广告收入不仅不会上升,还会下降。简单来说,广告商将倾向于投放便宜而且更有效的在线广告,而不是更贵的效果不明显的平面广告。
说完整体情况,那么回到运营应该有什么突破。那么很简单,不要将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运营当作传统媒体的延伸或者一部分,而是要将它变为独立的新媒体,也就是独立的产品去运营:
1、独立生产内容(可以是共用内容);2、强调互动而不是发布内容;4、实现好的用户体验;5、吸引新的用户而不是读者,不要企图把他们变为原来媒体读者的一部分,导向自己的媒体;6、收入模式上,从以前的依赖广告的模式,改变为更多形式的收入模式。
简单来说,创造新的价值,而不是增加原有媒体的价值。这个独立的新媒体和原来的媒体最大的不同在于:互动不是为了发布内容,而是为了知道用户的需求并满足。
至于具体应该怎么做……BAT那么多案例摆着,学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