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提供者
1.什么是信息提供者[1]
信息提供者是指生成、制作、发送信息的源头和起点,他既可以是信息的原生地(信息赖以出现的事实、事件、人物、现象等),也可以是收集原生信息进行加工、制作、传播的个人或团体。
2.主要的信息提供者[2]
从业人员常常与主要的信息提供者进行访谈,这是人际接触的一个变种。这种方法涉及到挑选和访问有见地的领导和专家。访谈一般采取开放式的讨论形式,其中被选中的每个人受到鼓励用他们自己的话语来谈问题。由于与主要信息提供者进行有深度的访谈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成,并且要求仔细的内容分析,所以这种方法只局限于相当小的一部分回答者。
许多从业人员经常请教有影响的人物,如作家、编辑、记者、部长、劳工领导者、教授、民权领袖、银行家和特殊利益集团的领导者,有的人还请教过酒吧侍者和出租汽车司机。选择主要信息提供者的根据是,他们对问题的了解和他们能够代表别人观点的能力。当然,其主要的局限性在于,因为他们是有目的地挑选出来的,因为他们被认为具有专门的知识和领导作用,所以他们不能反映追随者的现在观点。与主要信息提供者的深度访谈常常会对重大问题发出早期警告信号。
3.建立信息提供者利益无关制度[3]
有意的造假信息现象,主要产生于信息内容与信息提供者的利益相关。许多地区的假信息现象之所以难以治理,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比如对于成绩类信息,如果由各级行政机构把自己的“业绩”逐级上报,就非常容易产生夸大倾向:下级由于想得到上级的表扬甚至提拔,往往有意地往数字里“渗水”,而由于上级部门的成绩就在于各个下级部门成绩的“汇总”,所以常常明知下级上报的数字不实,也不采取纠正措施,有时还故意暗示甚至公开支使下级谎报成绩。所以在一些地区,有“统计局变成了情报局”的说法,因为各县的统计局上报经济年报时,往往得“上下”和“左右”地折腾。所谓的“上下”,指上级常常嫌县里报的成绩“太低”,反复地让县里“再核实一下”、“再挖一挖潜力”,所以要猜测上级的意图。而“左右”则指需要了解兄弟县当年准备上报的数字是多少,再决定本县的上报数字:既不能落后于实力相当的县,也不能超出太多,否则万一打击“虚报风”,本县肯定会成为一个坏典型。而做到这一点的难处在于各县的“底数”都不肯轻易外露。本县的数字初步确定之后,还要让书记、县长审定,满意了才能上报。所以,要当好县统计局长,谈何容易!
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信息提供者利益无关制度是治理假信息的一个根本途径。所谓的信息提供者利益无关制度,是指用规章制度保证:凡是重要信息,必须由与信息内容无利害关系的人或者部门来负责收集与提供,这样无论信息反映的是什么情况,都既不能给信息提供者带来好处,也不能带来坏处。在这样的情况下,信息提供者就能真正客观地提供信息。比如对于上面的例子,各县的统计局如果由上级统计部门垂直领导,与地方行政体系彻底脱钩,情况就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