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区位决策

百科 > 经营决策 > 区位决策

1.什么是区位决策

区位决策也即决策主体(又称区位决策单位)的区位选择过程。在一定的经济空间中,各区位所处的地位不同,其区位因素各异从而其市场、成本、技术、资源约束不同。为追逐最大化经济利益,各决策主体将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相应的约束条件选择最佳的区位,这就是区位决策。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一种主体,必然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由于地球表面上各种资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企业在这个区位还是那个区位进行生产等经济活动,其资源的获取难易程度、要素价格以及经济政策等都会存在不同,从而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因此,企业会在利润最大化的指导思想下来选择生产区位。由此可见,企业区位决策是企业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个理性企业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其目标服从于企业整体目标。

2.什么是区位(涵义)

“区位”一词源于德语的“standort”,英文译为 “location”,日文译成“立地”。关于区位的涵义,有的经济学者认为区位是指被某种事物占据的场所或空间,是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有的地理学者认为区位特指企业、产业、设施等在空间经济格局的位置,有时特别指它们的盈利位置或者说是最优的经营位置。总之,区位含有场所的意思,是一种空间布局状态,是任何经济活动所必须依存的基础。

3.企业区位决策因素分类

企业区位决策的分析可以追溯到19世纪。1826年杜能《孤立国》一书标志着区位论的诞生,从此许多经济学家和地理学者对企业的区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至今已基本形成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在企业的区位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因素被考虑进来,各种因素对决策的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韦伯在其《工业区位论》中把影响企业区位的经济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位置因素。我们通过对企业区位理论的全面分析和研究,试着把影响企业区位决策的因素分为三类:

一是区域因素,是指区位或空间所特有的资源状态。它是决定企业在这个区域而不是那个区域生产的因素,包括经济及非经济条件,如运输费用、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地区政策、政治制度、文化习俗和自然环境等。

二是集聚因素。它是指许多企业由于地理上的邻近而具有的经济效应,是单个企业孤立地在某个区位生产所无法获得的优势,包括专业化分工、交易费用的节约、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信息共享、知识与技术的扩散等。

三是创新因素。我们把它划分成两种类别,一是区域所具有的本地化创新环境;二是企业由于在地理上集中而形成的协同创新。也就是说,区域中所特有的制度、文化和环境等良好的创新氛围会促进创新;同时,企业由于地理上集中而形成的专业化分工、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也会激发创新。之所以把创新单列出来主要是因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创新对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产业或国家的发展与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创新的形成以及延续是建立在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之上的。

4.影响企业区位决策的因素分析

一、区域因素。

1、运输费用。杜能理论的核心是在均质的大平原上,以单一的市场和单一的运输手段为条件,研究农业经营的空间形态与产地距市场间的距离关系。在杜能的理论中,决定农业经营空间形态的因子是地租,而地租又与运费相关。所以,杜能得出的结论是运费是影响企业区位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并以实证的方法说明了农业经营的空间布局。此后,韦伯、奥古斯特·廖什(August Losch)等传统区位理论学者也都强调了运输成本对企业区位决策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其中以韦伯的分析最为详细和深入,他的理论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形成。

2、劳动力成本。最先把劳动力成本作为企业区位决策因素的学者是韦伯。韦伯把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位置因素。他认为实际对区位其作用的区域因素主要是运输费用和劳动力成本。企业首先会选择在运费最小点生产,然后当劳动力成本的节约大于运费的增加时,企业会选择在低劳动力成本的区域内生产。

3、市场需求。杜能、韦伯对企业区位决策的分析都是假定需求分布是均匀的,或者对区位决策没有影响。而廖什认为这一假设是不符合实际的。他把影响工业区位的决定性因素看成是与工业产品销售范围联系在一起的利润原则,而不是最低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工资成本)作为工业区位的决定因素。他认为近代西欧工业区位正是按照产品需求量的大小而逐步形成的,而对产品的需求取决于以下因素的作用:价格的大小、需求的强度、市场的半径和每单位距离的单位产品的运输成本。

4、本地化条件。影响企业区位决策的因素除以上分析的经济性因素外,还包括非经济因素,比如政策、政治制度、文化环境、气候和技术发展阶段等。良好的政治制度、文化环境、气候以及优惠的政策等会吸引企业在该区位进行生产等经济活动。同时,一个地区的技术发展阶段决定了该区域所具有的消费水平、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本的素质,企业会根据其生产经营的具体要求进行选择。

二、集聚因素。

首次提出集聚因素的是韦伯,“集中因素”指促使工业集中到一定地区的因素,包括特殊的集中因素和通常的集中因素。而本文所指的集聚因素是指韦伯所言的通常的集中因素,因为特殊的集中因素实质上是本文所指的区域因素。韦伯认为通常的集中因素包括:一个工厂规模增大能给工厂带来的利益或能节省的成本;若干个工厂集中于一个地点能给各工厂带来的利益或能节省的成本。韦伯使用等差费用曲线来分析工业集中程度的确定问题。他提出,由于集中因素有促使工厂节省成本的好处,但工厂迁往集中地点之后,也有可能要多付运费。只有当由于工业集中所节省的成本大于由此增付的运费时,企业才会选择在集中的区位进行生产等经济活动。其后的大多数经济学家对集聚因素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分析,不断地发现和拓展企业区位决策中的集聚因素。

1、专业化分工。韦伯在分析集中因素时指出“若干个工厂集中于一个地点能给各工厂带来的利益或能节省的成本。例如,有专门的机器修理与制造业可以为各工厂服务……”。马歇尔认为工业之所以能够在产业内集聚,除了自然条件和政策外,获取外部规模经济则是根本原因,其中就包括专业化分工。他认为“产业区内生产活动不是自给自足,而是劳动分工的不断细化”。而“新的产业空间”学派也认为,面临不确定的市场和不断进步、升级的技术,现代企业生产已不符合流水线生产方式,而应采取弹性专精的生产方式,即要求企业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分工与合作关系。专业化分工不但可以适应我们上面所说的市场的不确定性,而且通过专业化分工,一方面可以使得企业从非核心业务中解放出来,集中力量搞好核心业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为多家企业提供专业化生产或服务,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从而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2、交易费用。“新产业空间”学派认为在此之前的企业区位理论,强调企业之间建立在一体化基础上的物质联系,聚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约运输成本,取得外部规模经济。工业化后期以及信息社会,企业间的信息沟通越来越重要,产业集聚的目的不再是运费的考虑,而是交易费用的减少。同时,外部规模经济也拓展到外部范围经济。由于企业在地理上的邻近性使得这些企业之间彼此比较熟悉或者存在“熟悉”的隐性契约关系,可以有效降低谈判费用、履约成本与监督成本等;同时,由于在一个很近的地理范围内就可以采购到企业所需的大部分零配件,必然会大大降低运费、仓储费用等。所以,在某个许多企业集聚的区位中,交易费用可以得到大大的降低。

3、合作网络。合作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集群内的合作包括企业与竞争性企业的合作,也包括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大学和研究机构等的合作。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可以保证企业生产的稳定性、减少库存;与销售商的合作可以保证销售渠道的通畅加速利润的实现,更多地了解顾客需求和市场变化;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部门的人才、知识和设备,提高技术开发的成功率,降低投资成本;与同类企业之间的合作,尤其是在技术方面的合作,能够获得技术资源,取得规模经济效益,通过人才和技术的互补发挥协调作用。而更重要的是集群内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其它组织或机构之间非正式的联系和接触。它促使集群内实现信息共享、知识与技术的迅速扩散以及创新的溢出和激发更多的创新行为。企业之间的非正式合作与交流,使得知识与技术尤其是非编码化知识与专用技术在企业之间迅速扩散,新技术、新设备迅速、广泛地得到了推广与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生产利润。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时也产生了集体学习效应,企业能够学习其它企业的经验,并把其运用到自身的生产与管理活动中,从而迅速提高效率,获得更高的利润水平。

三、协同创新

创新环境学派认为环境是一种发展的基础或背景,它使得创新性的机构能够创新并能和其它创新机构相互协调。创新环境往往被描述为在诱导创新的区域中由制度、法规、实践等组成的系统。该学派比较强调本地化因素对创新的影响作用,认为创新是一种区域特征。

创新系统学派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区域网络各个结点(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等)在协调作用中结网而创新,并融入到区域的创新环境中而组成的系统。该学派指出,技术创新和传播需要大量相关部门和制度的支持,除了正式的机构和制度外,各种非正式的文化、习惯也在影响着知识的积累和传承过程,这在有较高内部认同的区域显得更明显。它与“创新环境”学派比较,在承认本地化因素对创新的作用之外,更强调了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等各种组织在地理上的集中有利于创新的形成与传播,即集聚推动创新。

四、政策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在企业的区位决策中重视对集群的选择与取舍。集群可以使企业享受集聚效应,虽然集群是企业自主抉择的结果,政策行为不可能起主导作用,但是我们仍不可忽视政府所能发挥的积极性的促进的作用。因此,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应该为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有意识地促进集群形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和集群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引进专业化分工与服务,比如引导大学、研究机构的进入以实现各种组织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持;再次,促进企业之间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举办各种协会、俱乐部、会议等以强化集聚效应;最后,为人力资本流动、资源流动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出台促进技术开发和设备更新等的政策法规。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