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百科 > 经济术语 >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1.什么是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是指各国在制定和执行国内政策的过程中,通过各国间的磋商等方式对某些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共同的调整。从广义上讲,凡是在国际范围内能够对各国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一定程度制约的行为均可视为益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被30国集团定义为“各国充分考虑国际经济联系,有意以互利的方式调整各自经济政策”的过程。

2.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层次

第一,信息交换。信息交换包括各国政府间相互交流本国为实现经济内外均衡而采取的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范围、政策目标的侧重点、政策工具种类、政策搭配原则等信息,但仍在独立分散的基础上进行本国的决策

第二,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是指针对世界经济中出现的突发性的、后果特别严重的事件,各国进行共同的政策协调以缓解、渡过危机。

第三,避免共享目标变量的冲突。共享目标变量的冲突即是指两国面对同一目标采取的政策冲突,国家间的竞争性贬值就是典型的形式。

第四,合作协调中介目标。两国国内一些变量的变动会通过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而形成一国对另一国的溢出效应,因此各国有必要对这些中介目标进行合作协调。

第五,部分协调。这是指不同国家就国内经济的某一部分目标或工具进行的协调。

第六,全面协调。全面协调是指将不同国家的所有政策目标或工具都纳入协调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政策协调的收益。目前,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有两种:第一种是指充分考虑国际经济联系,有意以互利的方式调整各自的经济政策的过程,如1998年30国集团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它包括了从相当有限的目标协调到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系列协调形式。第二种是指在有关国家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的目标选择不一致时,在相互让步的基础上,就这些国家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进行国际协调,并达成某种妥协或临时默契,共同选择一个符合参与协调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均衡点。第二种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相对第一种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较为深入,不仅对一国经济的微观经济效益产生影响,还对一国的宏观经济变量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等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一国的经济结构。

3.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动因

各国政策当局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必要性来自于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以及市场的不完整性。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各国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实现国内的经济均衡;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采用的宏观经济政策就会影响与其经济联系密切的国家的发展,单纯靠国内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难以实现一国国内的经济均衡。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各国经济交流逐渐深化,经济联系达到了空前的融合。因此,世界各国间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各国经济政策的实施存在溢出效应。

溢出效应是指国内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实施后没有或者只有很小一部分作用于国内有关经济变量,从而使国内经济政策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经济学家们就溢出效应提出了不少看法,如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尔认为,溢出效应是一国国内经济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发生重要联系的结果。这种联系包括两个方面:

(1)一国与其他国家通过贸易流量发生联系,即一国的出口是另一国的进口,一国贸易流量的变化会影响有关国家的收人和就业水平,一些出口导向型的国家更是如此。
(2)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把国际利率差异和预期汇率变化连在一起,影响国内利率的政策会通过真实汇率的变化对贸易伙伴国产生影响。

全球一体化使整个世界的联系更为密切,其他国家的有关经济政策会通过相应的渠道波及国内,从而干扰或削弱国内经济政策的实施效益,这种现象则被称为溢人效应。溢出效应和溢入效应说明各国之间所采取的经济政策是会相互影响的,因此,为了实现预定的经济目标,各国必须加强协调。在这种前提下,如果各国采取非协调的经济政策,其结果往往会背离政府或有关当局通过系列经济政策发展或调节经济的初衷,进而偏离要实现的经济目标。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