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知识传播

百科 > 知识管理术语 > 知识传播

1.知识传播的概述

知识传播是一部分社会成员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借助特定知识传播媒体手段,向另一部分社会成员传播特定的知识信息,并期待收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过程.其基本内涵主要包含:知识传播活动的主动者,即知识传播者}知识传播活动的受动者,即所传播的知识内容的接受者,简称知识传播。

受传者知识传播的内容,即被知识传播者用来实现其传播目的的知识信息内容;知识传播媒体手段,即知识传播者在传播知识过 程中所借助的荷载有特定知识信息内容的物质或手段;知识传播行为,即知识传播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知识传播环境, 即知识传播者和知识传播受传者在其传播/受传活动过程发生时的社会背景;知识传播目的,即知识传播者实施知识传播行为所企求实现或收到的效果;知识传播效果,即知识传播者实施知识传播活动后在知识受传者方面发生的变化等。

在这些基本构成要素之间,有一根虽然不见但却可以理解的内在联系纽带,把它们联系成为一个首尾相接、循环往复的社会活动过程,这就是被传播的知识信息内容的运动曲线。知识信息被人类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实践探索或创造性思维创造出来以后,被那些具有知识传播意识或履行社会知识传播职责的社会成员选择性获取,经过他们的释码编码(即组织)过程,成为可供传播的知识产品(成品),再在特定的社会背景环境中,通过特定的知识传播媒介传播给另一部分社会成员,从而取得某种可能是知识传播者预期的、也可能是他们预料之外或相反的知识传播效果。

2.知识传播的运行过程

知识传播活动是一个由多个环节组成、并有序运行的社会活动过程。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按照被传播的知识信息内容的运行轨迹曲线,来认识分析人类社会知识传播活动的运行过程;

1.人类社会出现知识传播活动的前提性条件,是必须产生可以供人们传播的知识信息。当一部分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和创新思维.获得了具有知识属性的经验、技巧或认识到客观事物发展中的某些规律,这些就是可供人们传播的知识信息—— 知识的初级形态,即经验性知识,或者是由经验知识再上升后的理论性知识。

2.知识成果被生产出来以后,就有可能被知识传播者选择作为传播的内容。在知识传播的社会实践中,知识生产者是一个较大的社会成员群体,而知识传播受传者则是一个更大的社会成员群体,知识传播者在实施知识传播行为的过程中,只能根据其特定的知识传播目的以及知识传播的条件可能,从人类社会成员生产的全部知识成果中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拟传播的内容。

3.知识传播者在选定了拟传播的知识内容后,就进入编码环节。编码是把拟传播的知识信息,组织成载有特定知识内容并适合特定媒介传播的系列符号的过程。知识传播者对拟传播的知识信息内容进行编码,出发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使其更适应知识传播受传者的接收需求;二是更适应传播媒介的遥作;三是更适应表现所传播的知识内容。编码即是对知识信息的选择和组织。

4.知识内容经编码后,知识传播者就可借助选定的知识传播媒介,向预想中的知识传播受传者实施知识传播行为。知识传播行为的实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而构成社会环境的各种要素又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知识传播行为又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

因此,知识传播者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必须选择适当的传播时机。假如传播时机选择不当,就可能导致特定知识传播活动的失败,不但未能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而且可能产生相反的传播效果。

5.知识内容被知识传播者经由特定知识传播媒体向预期的知识传播受传者传播以后,就进入自由流动状态。如果所传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传播受传者的知识需求相吻合,传播的时机也选择得当,即为受传者接受传播的知识提供了场所、时间、情绪、心态上的可能,那么,这些在传播过程中的知识,就可能被知识传播受传者接受,即初步地实现知识传播的目的。

6.知识传播受传者接受了知识传播者传播的知识信息(符号)后,必须经过解码,即还原到可以直接思维的语言表现形式。对接收的知识信息,知识传播受传者根据自身的兴趣或需要,采取不同的态度:对于与自己观点一致、需求吻合、能补其缺的知识信息,乐 而受之对与自己观点相悖、需求相异或陈旧过时的知识,鄙而弃之对那些自己尚不能说明或暂时无用的知识信息,或视而不见,或听 之任之。这三种态度的实质是三种不同的传播效果的反映。

7.知识传播受传者从传播过程中接受了特定知识信息内容后,把它和原本所拥有的知识积累进行综合思考,就有可能产生出新的知识信息 假如该社会成员又产生了传播的欲望或需求,并且付诸了实施,那就进入了一个新的知识传播过程。原来的知识传播受传者由于自己创新了知识并且实施了知识传播行为,那就实际上成了“知识传播者”,而原来的知识传播者,由于需要接受并且实际上也接受了原来知识传播受传者传播的知识,所以此时的他已经转换为“知识传播受传者 。由于这一过程中的知识传播者(原来的知识传播受传者)所传播的知识内容,是在他所接受的知识信息和原有知识积累基础上的创新,而且不是仅仅向原来的知识传播者传播,还同时向其他社会成员传播,所以这一新的知识传播过程,就具有了部分的知识反馈传播的性质。上述七个运行环节,就构成了人类社会成员知识传播活动的完整过程。

3.知识传播的作用

知识传播是联系知识生产与应用的中间环节,它谋求在知识提供者和知识需要者间建立联系,而知识需要者是潜在的知识应用者。知识只有通过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只有通过广泛而有效的应用才能实现价值峰值。把合适的知识传递给合适的人,使更多的人共享该知识而成为潜在的知识应用者,从而避免知识的重复生产、促进知识的广泛应用;使知识应用者拥有其所需要的知识,可以实现知识到价值转变过程的高效完成。英特尔在加速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发现60% 以 的技术问题在其他小组此前的开发中已碰到且得到解决。这启发其建立了一个公共“最佳方法库”,实现了知识大范围的共享与传播。这大幅度降低了重复投入,并使新产品开发速度大约提高一倍。因此,知识传播是知识应用的基础,有效传播是知识应用效率和有效性的保障。

知识创新往往发生在企业员工彼此交流体验、共享成果的过程中。知识传播在实现知识的广泛扩散与交流的同时,能够避免知识的重复生产,从而将有限的人、财、物等资源投入到对企业知识的创新与生产活动中;知识传播促成不同知识的广泛交流与融合,从而推进知识创新的步伐。员工个体是企业知识创新和生产的主体,其非编码知识(新方法、经验、技巧等) 占据了新知识的绝大部分,这些非编码知识在创新员工所在非正式团队的成员之间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明晰化,并外显化为编码知识;通过进一步传播,编码知识流入正式团队而成为团队知识;团队知识通过团队问的交流、修正与确认,最终上升为组织知识。

可见,知识交流的过程伴随企业知识增值的过程;同时也是组织学习的实现过程。David Lei等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唯一的竞争优势或许就是具有比其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知识传播已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要素。可见,知识传播是企业实现知识创新与增值的重要途径,是提升组织学习能力的基础环节。

知识传播的理想状态是实现企业知识在适度约束下的自由流淌,从而使企业员工具有更多接触新知、学习新知的机会;同时,完善的知识传播体系能够使企业员工方便获得各类型知识并与各类知识提供者交流。这有利于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也随之变得丰实。因此,知识传播是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培育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

4.知识传播的层次

按知识传播主体层次,将企业KM知识传播分为个体知识传播、团队知识传播和组织知识传播。其中,个体知识传播基于企业员工个人意愿与兴趣,属非正式传播方式,但在企业KM知识传播系统中居于基础地位;团队是企业内的基本学习单元,团队知识传播包括正式团队知识传播和非正式团队知识传播,处于个体传播与组织传播间的桥梁地位,对企业的知识创新与增值意义重大;组织知识传播在企业整体知识传播战略的指导下实现,属正式传播方式,影响的范围广、力度大。

1.个体知识传播

现代传播学对人的基本设定表明人具有传播的天性。KMS通过营建有利于知识交流与共享的企业内环境,消减阻碍员工进行知识传播的障碍因素,从而使员工个体回归其传播本性。当企业中的个体知识传播处于活跃状态时,整个企业知识传播系统的效率和有效性便会显著增强。通过对个体知识传播诱导因素进行分析,将其分为彰显型传播、交流型传播、中介型传播和求助型传播四种。

KM个体知识传播往往借助媒介得以实现,其传播媒介可以是员工个体所能触及并运用的各种媒介,既包括企业所属媒介、团队(正式的、非正式的)所属媒介,也包括个人所属媒介和社会所属媒介(见表2);当然,也有无媒介个体知识传播行为,如有意的面对面交流;谈话间、娱乐问等场所下的闲谈;亲自示范等。笔者认为,作为非正式的个人行为,个体知识传播发生的时间、地点具有很强的随 机性,其触发者往往具有较强的传播意愿。当企业不能为其提供必要传播媒介时,他们会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转而利用非企业媒介(如个人所属媒介和社会所属媒介)。因此,对于企业而言。有效的个体知识传播能够充分利用企业外资源,从而降低了企业成本消耗。

从传播客体讲,个体知识传播既可以传播编码知识,也可以传播非编码知识,后者更具意义。知识创新的基本单元是员工个体,而创新的知识(包括中间态知识)多以非编码形式隐式存在,表现为新的经验、技巧与方法等。通过员工个体间点对点式的交流,使原本模糊的想法逐渐清晰;同时,亦可以相互借鉴与促进。如前所述,创新的知识一般先经过个体传播,而后进入团队传播和组织传播,并逐步明晰化而上升为组织知识。因此,个体知识传播是知识的外显化、创新与增值的基础环节。在对KM个体知识传播机理与意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企业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促进该层次的知识传播。然而,由于其非正式、分散性、随机性特点,企业只能通过问接方式给予引导和促进,具体策略包括:培育学习型的企业文化,使知识交流与共享成为企业文化的主旋律;通过各种非正式方式增加员工间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如没立谈话问、举办周末沙龙、开展联谊活动等;完善企业内用于交流的基础设施。

2.团队知识传播

团队知识传播是在团队组织下的一种群体行为,包括正式团队知识传播和非正式团队知识传播。

前者指企业中的正式团队(如职能部门、工作小组、项目团队等)为实现其目标(如履行部门职能、完成项目等),由团队组织并实施的、以全体团队成员为对象的知识传播行为;后者指企业中的非正式团队(如实践社团、兴趣小组、联谊团体和虚拟社区等)为增进成员间的联系、求得共同进步,通过开展各种其成员可自愿参与的活动以促进知识传播与交流的行为。正式团队中的成员由团队领导选择并向其负责,成员问存有正式的组织关系,并通过正式的组织途径进行联系。

其知识传播的主要方式有部门工作会议、项目交流会议、团队培训等;传播媒介以书面文件形式为主,还包括公示牌、宣传栏等传统公布媒介,亦包括一些电子化媒介,如电视电话会议、群件系统、工作流系统、电子公告板、BBS和Email等。正式团队知识传播的客体以编码知识为主,团队成员的自由度较小,这使得其与个体知识传播之问存在衔接错位现象,必须在两者之间寻找中问态传播方式对上述衔接错位进行弥补,这便是非正式团队知识传播。

非正式团队作为企业正式团队的补充形式,其在知识创新与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国内还远没有被重视。Mika Kivimaki指出,非正式团队比正式团队具有更好的可沟通性,因为正式团队中频繁的会议容易使成员产生厌恶感而降低沟通的积极性。本文认为,原因还在于非正式团队中成员自愿加入、自愿参与团队活动,不向他人负责;成员之间没有正式的组织关系,以个人关系为纽带,团体环境 宽松,成员具有较大自由度;同时,大多数非正式团队成员问具有相似的知识背景和 同的兴趣议题。正因为此,非正式团队知识传播成为衔接个体知识传播与正式团队知识传播的重要环节与方式,对知识传播,特别足非编码知识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有调查表明,员工在工作场所获取的知识中有70%来自和非正式团队成员的交流和沟通。

非正式团队知识传播主要通过组织一些非正式、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活动,如聚餐、联欢、郊游、茶活会等,增加成员问思想接触和碰撞的机会,达到推动知识传播的效果;同时,其也通过组织一些较为正式、具有较强学术气息的活动(如针对某一议题的知识交流会、论坛,甚至研讨会等),展开对某一知识主题的直接讨论。觉得,这是促进个体知识向 队知 、非编码知识向编码知识转化的重要方式。从传播媒介上阱,非正式团队知识传播多为无媒介的面对面交流方式,e化了的知识论坛、虚拟社区、电子公告板等正成为非正式团队日益重要的知识传播媒介。

鉴于非正式团队知识传播的重要意义,企业需要对此给予足够重视。然而笔者认为,非正式团队的特点就在于其组织形式与成员关系的非正式性,有些非正式团队甚至是不易察觉的。企业首先要对企业内可能的非正式团队进行辨识,KMS专家定位器可以起到辅助作用。此外,对于确认的非正式团队,企业必须对其宽松、自由、非正式的特点予以尊重。对其给予间接的培育和引导,而不能像对待正式团队那样进行直接的组织与管理。否则,非正式团队将丧失其本有特色,进而失去其在知识传播中的原有功效。非正式团队具有业余性,相对于正式团队其常常面临活动经费、设施、场地等方面的困扰,其成员亦面临在时间和精力投入等方面与其在企业内正式工作的冲突。

因此,关于问接培育和引导的方式,企业可以为非正式团体提供活动场所、基础设施甚至资金赞助,必要的时候还可派经验的管理者为其活动提供咨询;对其成员在时问和精力方面的投入给予肯定与支持。著名的3M公司就允许其研发人员花15%的工作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管这些事情与公司的任务有无关系。

3.组织知识传播

KMS组织知识传播是企业主体行为,是在企业知识安全框架和企业知识传播战略的约束与导引下,在整个企业范围内进行的知识传播。其具有传播和管理双重职能,前者指有效组织和实施覆盖整个企业的各种知识传播活动,后者指对企业中个体知识传播和团队知识传播进行积极引导、培育与管理。该层知识传播是在企业知识管理团队的统一规划和实施下展开,具有较强的策略性,同时亦有一定的技术性。

5.知识传播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功能

人类社会成员创造的知识成果中,都或多或少地蕴涵有那些可以“作为交流对象的有用知识”的信息因子(即通常人们所称的“情报”);而这些蕴涵在人类社会成员创造的知识成果中的有效信息因子,只有通过知识传播这一特定的社会活动过程,才有可能到达需要这些知识成果指导其社会实践、提高其社会生产实践效益和效率的社会成员,也才能使那些知识成果蕴涵的“第一生产力”的社会、经济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有人指出,只有当知识成果的应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超过50% 以上时,社会经济才可以说开始进入知识经济形态。

国外有研究成果表明,在比较成熟的知识经济社会形态中,知识信息资源所产生的财富(包括知识的创新、知识成果的转化、知识产品的制作、知识产品的销售推广以及知识产品的应用等产生的社会财富等),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贡献份额将达到80%以上。而所有这些,又无一不是建立在正常的知识信息传播的基础之上的。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萌芽、形成到发展、成熟的历史进程中.知识传播活动具有直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1.知识传播具有实现人类知识成果社会经济价值桥梁或纽带的功能

在人类社会成员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人类社会成员中的那一部分先知者或研究、思考者,在对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领域)的社会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或对自然现象进行科学的实验、比较以后,获得了在某一方面(领域)领先于其他社会成员整体水平的认识或结论,这些认识或结论就是人类社会成员最早创造、发现或发明的知识(智慧)成果。这些知识成果经过后人的不断深化,达到了当今社会环境下的先进水平。从物化形态上看,这些知识成果虽然仅仅是一篇论文,或一个结论,或一个公式,或一条定理,或一种方法或一种模式,但一旦被应用到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去,就可以产生出巨大的社会或经济效益:或可以避免一场人为的灾害,或可以大范围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或可以大幅度地改善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或可以大面积地提高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的效率和效益。例如,农业科技研究人员在农村开展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就是把由农业科技研究人员创造的知识成果,传播到需要这些成果指导的农民那里,农民把这些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就立即产生明显的效益。

然而,知识成果在被创造出来以后,还只是具备了潜在的社会或经济价值。它们必须被应用到需要应用这些成果、并且可以发挥这些知识成果所蕴涵的社会生产实践中,才能表现或实现这些价值。如某一项技术革新必须推广到需要该项技术节新成果指导的工人的生产实践中去,才能产生出经济效益:一种新技术、新产品问世以后,也必须在得到宣传、推广、普及以后,才能表现出其独有的巨大的价值。实践已经证明,知识成果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经济价值的大小,都与其被宣传、推广的范围直接相关。被推广的范围越大,采用苦越多,知识成果的经济社会价值实现得就越充分。人们创造出来的知识成果,必须通过特定的知识传播的社会活动形式与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生产实践(或科学研究实践)相结合。才能表现出所蕴涵的社会或经济价值。倘若不经过知识成果传播这一环节,它们只能停留在知识成果创造者手里。尽管这个成果能创造很大的价值,但不进入推广(即知识传播)过程,它就不可能成为现实的价值,创造者本身的创造也就失去了价值。

2.知识传播具有提高社会成员知识拥有水平的功能

知识传播者把知识成果传播给知识受传者。一般情况下,受传者接受了知识成果的传播以后,至少可以收到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是这些知识成果指导他们解决了当时遇到的知识疑难,使所从事的工作、学习、研究得到了进展;二是在他们利用这些知识成果解决工作、学习和研究工作中的疑难的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拥有和利用水平。实际上,这两个效果的取得往往是社会成员综合利用多种知识传播媒介后的综合效应。

例如:一个原本对电脑理论和技术知之不多的大学生,经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室训练,对电子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有了了解,激发了他对电子计算机理论和技术的极大兴趣。为了增加这方面的知识,使自己能够独立进行电脑应用软件的开发,一方面,他继续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室实验从教师那里接受新的知识成果,另一方面,他还可能采取以下途径来拓宽和加快自己的知识积累:到那些以出版计算机专著闻名的出版社去购买关于计算机程序编制方面的专业图书进行学习,到新华书店去选购另外一些出版社出版的关于计算机软件方面的专著进行学习,到邮局订购或在报刊销售部门购买专业刊物进行研读,到图书馆去借阅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软件编制方面的图书报刊,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假如有必要,他还可能向专业性的信息服务公司咨询,了解计算机软件编制的最新动态和趋向。他当然十分关心与计算机软件编制成果和进展的各种相关的新闻— 这又是知识传播的另一种媒介,所获得的有关信息正是其传播的知识成果。

社会成员正是通过综合利用多种知识传播媒介所传播的知识成果,才能迅速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拥有和利用水平。知识传播者通过实施知识传播活动,向知识传播受传者传播知识生产者创造出来的知识成果,进而提高社会成员个体和群体的知识素质。

3.知识传播具有培养和造就更多“知识人”的功能

所谓“知识人”.是特指那些具有鲜明而有效的知识经济社会意识和理念,掌握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知识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如鱼得水地从事知识的创造,或从事知识的传播,或从事知识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或从事知识产品的生产等以智力劳动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活动,并拥有相对富裕的财富和享受比较优裕的物质文化生活的社会成员。知识经济的核心和灵魂是“知识人”,没有“知识人”的活动和推动,知识成果无以创造,知识成果无以传播,知识成果无人使用,知识成果所蕴涵的潜在生产力就不可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因而也就不可能出现“知识经济社会”。

知识传播者通过知识传播活动,使原本没有知识的“自然人”成为有知识的“知识人”;使原来拥有少量知识的低层次“知识人”成为拥有大量的、高层次甚至是尖端水平知识的高层次的“知识人”;使原来不具备知识成果创造才能的“自然人”成为可以进行知识成果创造活动的“知识人”;使原来不具备知识经济意识和理念的“自然人”,成为具备知识经济意识和理念的可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环境变化需要的“知识人”;使原来不具备转化知识成果技能的“自然人”,成为拥有转化知识成果特定技能的“知识人”。知识传播者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知识传播活动,把知识先知者创造的知识成果传播给需要这些知识成果的社会成员,使他们在不断地获得知识成 果的同时,逐步完成从“自然人”到“知识人”的演变。

“知识人”的出现和迅速增加,反过来又推动了知识成果的创造、知识成果的传播和使用,使之创造出更加巨大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演进。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和灵魂是“知识人”,而“知识人”的出现和增加是必须建立在知识传播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这样说,没有知识传播,就没有“知识人”。知识传播活动可以造就和培养更多的知识生产(创造)者、知识传播(分配)者和知识成果的利用(消费)者,统称为“知识人”。这些“知识人”为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提供了基本的动力:知识成果、知识成果的传播和由知识成果转化而来的新的巨大的生产力,为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4.知识传播具有为知识经济社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功能

知识经济社会的形成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决非单一依靠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就可以形成成熟的知识经济。良好的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主要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必须形成“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社会政治环境氛围。知识和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贡献能否被社会所公认,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知识成果的使用者从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切身体会中,感受到知识成果与社会实践结合以后产生巨大价值时,他们就会对创造这些知识成果的知识分子刮目相看,心悦诚服,尊为上宾。一些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员受到农民的尊敬和欢迎,其根本原因就是农民们切身感受到了知识成果的威力。在这种情况下,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风气。

其次是在实质上提高知识和知识分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高知识和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社会成员充分认识他们所创造的知识成果及本人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这也要通过知识传播活动才能实现,即通过知识传播活动使知识成果的社会经济价值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承认。

再则是形成有利于知识经济发展的社会观念氛围。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观念的因素。而观念的东西是根深蒂固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一个人的观念影响和制约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一群人的观念影响和制约着一群人的思维和行为;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观念不但影响和制约着大多数人的思维和行为,而且还影响和制约了另一部分人的思维和行为。愚昧必定导致落后,迷信必定扼杀创新。知识传播者通过知识传播活动,可以使原先因缺少知识而愚昧、因视野闭塞而迷信的社会成员逐步抛弃原有的愚昧、迷信、落后 和封闭的生活状态,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从而形成更加适合科学发展、文化进步的社会环境。

知识传播可以帮助人们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当大部分社会成员的观念都达到比较科学文明的水平时,整个社会的环境氛围就会发生有利于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性的变化,从而成为推动知识经济社会到来的巨大力量。

6.知识传播的意义

知识传播是知识经济产生的前提。当然,知识成果的创造又是知识传播活动的首要前提。知识传播事业是知识、知识传播活动及与之相关联的物质、精神、思想、意.识等方面因素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知识传播事业发展得越快,知识传播活动开展得越好,知识的价值就实现得越好,社会的经济、文化就越发展,就可以为知识成果的更大量生产、知识传播活动的更快发展、知识传播事业的更快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条件。它们之间互为动力,既是缺一不可,也不能不协调发展。倘若社会生产出了大量的知识成果,而知识传播活动及知识传播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

那么,这些已经产生的知识成果就不可能得到顺畅的传播,也就无法实现其应有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从一些报道中所透露的,我国申请的专利实际转化率只有20%左右的情况分析,这主要就是知识传播渠道太少且不畅通造成的。从有利于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的大局出发,亟需加大对我国知识传播事业建设的投入力度。

首先,知识传播是实现人类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知识(智慧)成果的社会、经济价值必不可少的途径。人类社会成员中的一部份先知者或研究思考者,在对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或对自然现象的科学实验、比较后,获得了在特定方面领先于其他社会成员整体水平的认识或结论,这就是知识成果。从物化形态上看,它们虽然仅仅只是一箍论文,一个公式,一种模式或方法,但一旦被应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就可能获得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或可以避免一场人为或自然的灾难,或可以大范围地提高社会产品的生产力,或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特定方面社会生产活动的效率和效益等等。

然而,这些都必须建立在知识成果通过知识传播活动,及时传播到需要应用并且通过应用发挥知识成果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 践证明,人们刨造出来的知识成果,必须通过特定的形式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表现出蕴涵其中的社会或经济价值。这“特定的形式”,就是对知识成果的社会化传播。倘若缺少知识传播这一环节,知识成果的价值是无法实现的。

其次,知识传播是造就和培养知识经济社会主体群体知识分子队伍的根本途径。也就是说,知识传播培养了知识分子,知识分子 推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专家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阶层将逐步成为社会的主体,所有社会成员必须拥有知识才能进行物质生产和 精神生产活动,没有知识当工人的资格都投有,工人阶级将成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而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要使自己成为拥有知识并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全新的工人阶级,即成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只有通过自身的学习或接受他人的教育和培养。而学习、教育、培养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接受学校教育、图书馆文献知识传播等社会化的知识传播。

在现代社会,知识传播事业已成为一项独立的并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多维、立体及包含不同层次的社会知识传播网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从社会知识传播网络中接受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同时也向别人传播自己拥有的特定知识。也就是在这样一个传播/接受传播的过程中,使一些社会成员从非知识分子成为知识分子。在他们从“无知”变成 有知”的过程中,不但从周围的社会成员(家人、同事等)处接受知识传播,从生活环境中的知识传播煤介(广播、电视、摄纸、杂志、图书、电影、电脑、网络等)接受知识传播,而且更可以在学校接受系统的知识教育传播和利用图书馆文献来获取知识。除了上述途径,社会成员几乎不可能获得任何知识。可以说,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是知识传播活动的结果,没有社会知识传播,就不可能产生知识分子;没有知识分子,当然也就谈不上“知识经济”。

最后,知识传播为知识经济的形成,创造了必要而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这主要是指通过知识传播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社会政治环境氛围。为什么要尊重知识和人才呢?究其根本,是因为知识及拥有知识的社会成员,可以在社会发展中作出其他社会成员无法比及的贡献。而知识分子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要能得到人们的公认,主要就是依靠知识传播活动。通过知识传播活动把 知识分子创造的知识成果传播给知识成果需求者,在他们对知识成果的利用实践中,表现出知识成果的价值。

另外,也必须通过知识传播,对已被证明具有成效的知识成果进行推广和普及,在更大范围内展现知识的巨大功能,从而提高知识和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知识传播活动的“水”涨了,知识和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 船”才能高起来。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