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经济扩张

百科 > 经济术语 > 经济扩张

1.什么是经济扩张

  经济扩张是指当经济体系大部分主要部门(Sector)正在进行中。

2.经济扩张的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和势力范围而对外进行的经济侵略经济渗透。经济扩张是由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经济扩张的方式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变化。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经济扩张,是用血和火的文字写进人类编年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德、美、日、俄等国确立以后,它们以炮舰政策为先导进行经济扩张。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扩张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为此,帝国主义国家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帝国主义国家改变手法,打着“经济援助”、“技术援助”和“军事援助”的幌子进行经济扩张,企图把“受援”国置于经济附庸的地位。

  从经济增长的长周期来看,二战后全球经济经历了两次扩张。第一次扩张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到1973年,这一时期是西方发达国家持续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之后1974-1982年步入“滞胀”时期;第二次扩张始于2003年,美国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引领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但是,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扩张势头放缓,世界经济前景疑云密布。

3.经济扩张的特点

  本世纪初经济扩张的特征有:

  (一)低利率政策促进了房地产繁荣消费膨胀,二者共同推动了美国经济增长

  2003年以来,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扩张,同上一轮相比,除信息技术之外,本轮经济扩张没有明显的技术进步因素,而同宽松的货币政策密切相关。从2001年1月开始,美联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降低了借款成本,在一年内先后11次降低短期利率,从6.5%降到了1.75%,并且在2002年11月和2003年6月又降了0.75%。在低利率政策的推动下,美国房价急剧上升。据Freddie Mac计算,整个90年代美国房价涨幅为46.5%,但是本世纪前6年就上涨了59.8%。这种情况下,房产拥有者财富随之上涨,部分人以此为抵押再次向银行借贷,然后投资于房地产,房地产投资本身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2000-2004年,美国GDP年均增长率为2.5%,房地产支出约占GDP增长的三分之一,如果没有房地产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这五年美国GDP增长的平均速度只有1.7%。

  房价上升的财富效应导致消费膨胀。根据美联储的估算,美国家庭把房地产增值收益的50%用于消费支出。目前,美国消费占GDP总额的70%以上,成为这轮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也对其它国家创造了庞大的外部需求,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出口市场并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新兴市场经济体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但货币政策执行的难度加大

  上轮经济扩张导致东南亚经济崛起,本轮的特点则是新兴市场经济体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根据经济增长的外部原因大可以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俄罗斯和巴西为代表的国家,这类国家从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中受益;另一类是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国家,这类国家从国际产业转移全球化中受益。由于看好新兴市场经济体发展前景,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外汇储备急剧增长、本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外汇储备激增导致货币供应量被动增加,从而带来巨大的通胀压力,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执行的难度随之加大。

  在开放经济中,外汇储备(FX)、国内银行信贷DC)和货币供应(MS)存在如下关系:

  FX+DC=MS

  即货币供给等于中央银行持有的外汇储备加上银行体系提供的国内信贷。换言之,一国货币供给的变化等于外汇储备的变动加上国内信贷的变动。

  在原有的强制结售汇体制下,企业出口创汇收入必须要出售给商业银行,获得相应的人民币收入,形成企业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一般情况下划归M2),从而扩大了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能力,同时由于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增加,也造成基础货币扩张。央行为了冲销这部分新增的基础货币,可以通过向商业银行出售央行票据回笼资金。而商业银行持有的央行票据虽然也是商业银行资产的一部分,但是和央行存款准备金不同,央行票据并不是基础货币,也不具备乘数扩大的功能。通过冲销操作,央行虽然回笼了部分基础货币,但是,企业外汇收入转换成的人民币收入(即企业存款)作为商业银行的负债,却已进入经济体系中。这一部分资金是无法通过央行的操作予以消除的。因此,即使央行的操作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控制基础货币,但是对由外汇储备增长导致货币供应量的被动激增却束手无策。

  另外,某些出口激增的需求将导向对国内生产或提供的商品服务,即非贸易品的需求。它们包括交通建筑电力公共设施和服务等等。由于非贸易品的供给是有限的,较高的需求会导致较高的非贸易商品的价格。以罗马尼亚为例,快速的发展使得建筑业蓬勃发展,该行业需要20-30万名工人,但建筑公司即使愿付欧盟水平的工资,也很难找到合格的建筑工人。我国也面临类似问题,2007年11月份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仅为0.9%,但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上涨9.1%。另外,贸易部门同样需要非贸易部门提供的服务尤其是生产性服务,这种联动机制也将推动物价上涨。对于此类物价上涨,单纯的货币政策也难以奏效。

  (三)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资产、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由于美国、日本和欧元区三大主要经济体多年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严重。与此相伴的是资产、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尽管价格上涨的原因并不唯一,但流动性过剩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以住房为例,流动性过剩推动了全球房价上涨,房价上涨导致房产信贷膨胀,信贷本身又创造了大量货币,流动性过剩随之加剧,然后再进入下一轮循环。同时,房地产业的过快扩张带来其产业链条上游产业的繁荣,而这些产业绝大多数是高耗能产业,这些产业的快速增长间接推动了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

4.经济扩张的启示

  1、货币的过度增加和生产过剩引发滞胀,宏观政策面临挑战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信用扩张导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提高是两轮经济增长的共同特征。西方货币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货币供应增长率提高在短期内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率,但在长期内只能提高价格总体水平。以食品和能源价格为先导,通胀正在全方位蔓延,11月份美国CPI同比上涨4.3%,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7.2%,2007年全年的批发价格上升6.3%,为1981年以来的最大年度升幅;欧盟统计局数据则显示,欧元区11月份CPI较上年同期上升3.1%,创下了自1997年1月该数据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另外,新兴市场国家通胀也在加剧,11月份,越南通胀指数高达10%,印度尼西亚为6.71%;俄罗斯2007年通货膨胀率已达到11.9%。

  面对多年来积累起来的过量流动性,2008年全球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而经济增长方面,目前世界各国都下调2008年经济增长率,美国作为次贷危机重灾区,前景堪忧。美国消费市场高达10万亿美元,经济增速一旦明显放缓,新兴市场国家的外部需求将遭受打击。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消费不到2万亿美元,很难替代美国减少的消费。更何况欧洲的经济前景也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拖累,其进口需求也将大幅减少。在此背景下全球产能过剩可能重现,滞胀压力逐步显现。

  一旦经济陷入通货膨胀与增长停滞并存的所谓滞胀局面,宏观政策将面临无计可施的尴尬局面。如果实施扩张性政策,必然会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如果实施紧缩性政策,又会打击本来业已不振的经济。正因在滞胀环境中传统的宏观政策难以奏效,所以上个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滞胀调整期。近来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的央行已进入这种政策抉择的两难境地。次贷危机开始影响经济基本面,但同时能源、食品等商品价格又大幅上升,央行只能采取微调或观望态度,可以说,欧美滞胀苗头初现,目前美国通胀率高于经济增长率的现象说明滞胀正在由可能转化为现实。

  2、两次扩张都伴随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这一现象可能并非巧合

  随着经济的扩张,能源价格必然上涨。上世纪爆发了两次石油危机,结束了发达国家长期的经济繁荣。这轮石油价格的上涨也在不断增大各国的通胀压力。值得关注的是,除了能源价格上涨,在这两次扩张的顶峰都出现了粮食减产和价格上涨。这是巧合还是必然?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粮食产量增势递减可能与同期气候变化有关,石油和煤炭等能源过度消耗、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由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水分循环加强,旱涝灾害天气频率增加。美国与菲律宾农业研究部门联合研究的资料显示,气温每上升1摄氏度,粮食产量将减少10%。1970年至本世纪初,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6摄氏度,气温最高的4个年份中,有三年出现了谷物减产。

  尽管2006、2007年世界粮价已有很大涨幅,但种种迹象表明仍有走高趋势。首先,美元本位下美元贬值将不可避免地推动商品价格上涨,粮价同样如此。其次,粮食供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国际粮食库存非常低,仅为总使用量的15%左右,大大低于1990年以来27%的平均水平,大致与1972-1973年持平,当时随之而来的是1974-1975年粮食价格涨幅超过100%并爆发全球性的粮食危机。再次,未来生物燃料行业对玉米的需求仍将增长,这将在未来继续推高玉米价格,从而推动其他粮食如小麦、大豆等价格走高。最后,粮食出口将受到各国抑制。一些国家已经或准备采取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

  恰恰在经济扩张时期,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最严重,能源价格也大幅上涨。2007年灾害依然频繁,全球粮食产量相当不乐观;2008年由于拉尼娜飓风天气影响,阿根廷和巴西南部主要玉米作物产区可能再度面临严峻考验。因此,如何看待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从而在保护环境中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是必须正视的一件事情。

  3、受次贷危机影响,欧美经济前景堪忧

  经济体系与金融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考虑次贷的损失不能只估计次贷市场可能或将要发生的损失,还必须要考虑各经济部门所受的影响。以纽约市为例,在次贷市场日益恶化的情况下,美国华尔街金融机构裁员10多万人,影响到纽约的税收和其他行业的就业曼哈顿研究所2007年12月11日发布报告指出,华尔街每失去一个工作岗位,纽约就会同时失去两个工作岗位。事实上,次贷危机影响的人群已经不限于低收入群体,正在向正常甚至高收入人群蔓延,与此相应,正常房贷、车贷、信用卡等传统的信贷领域违约率也开始上升。美联社12月份公布的分析报告表明,美国消费者信用卡违约率正以两位数的速度迅速攀升,其中拖欠还款90天以上的账户增幅最大。

  尽管目前欧盟金融市场动荡的消极影响基本上被控制在金融行业,但有迹象表明其他经济部门也开始受到影响。银行不仅相互间不愿拆借,而且也收紧了对非金融行业和家庭购房等消费的放贷条件,使得非金融行业和家庭消费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贷款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欧盟经济前景自然难以乐观。

  4、如果外部需求减弱,我国产能过剩的压力将加大

  在其他主要经济体相继拉起警报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能否独善其身?考虑到中国经济较强的开放性和内需的相对弱势,形势不容乐观。首先从出口来看,中国贸易顺差国为美国和欧盟,而对日韩和亚洲新兴经济国家都是逆差。其次,从国内需求来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是投资,尤其是与钢铁水泥等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投资,以及与出口密切相关的一些行业的投资。

  一旦出口需求下降变为现实,过剩的生产能力势必导致相对于需求不足的供给过剩。与此同时,多年大幅贸易顺差形成的外汇储备和超额货币供给所形成的流动性过剩,将在较长时期内对物价造成持续的压力。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中国可能遇到从未遭遇的难题——滞胀。即相对于前几年的高增长与低通胀,中国经济的增速将会放缓,同时物价呈上升趋势。需要指出的是,与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后的几次通胀不同,由于供给的充裕和消费需求的不足,这次通胀在幅度上不会达到1993、1994年通胀的水平;而且由于我国尚处发展初期,经济增长动力较强,增长速度放缓但不至于停滞,这是我国的特殊之处。

5.我国应对经济扩张的政策建议

  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宏观经济目前虽然尚好,但应防患于未然,抢在滞胀发生之前采取有效政策,尽可能将影响降到最低。长期而言,降低工薪阶层个人所得税负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增加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扩大内需,在长期价格水平缓慢上涨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够稳步增长,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但针对目前的物价上涨、产能过剩的潜在压力以及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以避免经济的剧烈波动。

  1、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

  货币供应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在短期内未必导致物价上涨,但最终将导致通货膨胀。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挤出经济中的泡沫成分,防止经济的非理性繁荣,避免滞胀的出现。首先要加强中央银行的窗口指导功能,加强风险提示,收缩信贷规模,提高贷款质量,降低银行风险;其次,在窗口指导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情况下,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最后,在前两项政策均没有达到预期的情况下,尽快加息、并形成加息预期。我国利率政策不应过分考虑中美利差因素,在我国银行存定期不符合国际资本的特点,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但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增幅是下降的、某些月份甚至是负增长的,这说明国际资本并非获取微不足道的存款利息,而是另有所图。

  2、实施反周期的财政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政策作为反经济周期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应减少用于投资、消费等方面的支出以避免总需求进一步膨胀,从而减轻物价上涨压力;在经济处于低迷时期则应反向操作。当务之急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物质保障,比如,加大对节能减排、高新技术研发以及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等,这种财政支出从长远来看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有利的,从短期来看也有抑制物价上涨的功效,比如,节能减排支出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廉租房支出可以抑制房价过快增长。

  3、弱化人民币升值资产价格上涨预期,加强资本管制

  近年来一种广为流行同时看似合理的观点是人民币应该逐年小幅升值,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提高了无风险预期收益率现代金融理论和实践表明,无风险预期收益率的提高必然会吸引过多的投资。炒作资产是国际游资的本性,为了减少国际游资的流入我们应该降低资产价格上涨的预期,同时应加强资本管制,防范游资的流入。

  4、继续调整出口和外资政策,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货币供应量被动增长是当前货币政策失灵的重要原因,原因在于对出口和外资优惠政策调整的滞后。2007年我们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笔者认为仍有继续调整的空间,避免外资过度流入和由此诱发的贸易顺差过快增长。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化解外汇储备压力,积极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走出去”战略。美国次贷危机源于家庭和个人过度负债,但非金融企业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同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人力资本以及管理经验,三者并没有受到次贷冲击,基于这种判断,美国企业的基本面依然较好、经济的自我恢复功能仍然是很强的。因此,笔者认为,在美国股票已经大幅下跌的情况下,美国企业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此研究,以免错失良机。

  5、以环保节能标准为依据,尽快关停并转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产能

  为了避免产能严重过剩的出现,我们应当尽快关停并转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产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功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环保和节能标准为依据,以财政补贴为手段,尽快淘汰落后产能。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