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百科 > 学习理论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什么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视角来看:有效学习的基本原理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有效联结造成行为的预期发生;对于有效学习的条件,行为主义理论更加强调学习者的外部条件,如环境、刺激等的作用;实施个别化教学,并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强化,以及教师开展良好的课堂管理都有助于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学习语言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过程来进行的。其中伯雷特(CarlBereiter)和英格曼(Engelman)的学前儿童语言训练模式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影响。

  1、伯雷特和英格曼(以下简称B一E)学前儿童语言训练的目的B一E认为语言发展差是处境不利儿童学习不佳的重要原因。在不利条件下长大的儿童最大的语言缺陷是不能正确、清楚、流畅地运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通常这些儿童使用的句子或短语是省略式的,语言贫乏。B一E学前儿童语言训练的目的在于通过该方案的实施,使4一6岁处境不利的儿童语言得到正常发展,从而促进智力的增长。

  2、B一E语言训练的原则和方法B一E方案反对传统的自由教育,强调刺激一反应一强化原则在教育中的作用,要求儿童积极学习,教师必须对整个教育过程用预先制定的教育大纲来组织教学。

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