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财政支出增长

百科 > 财政支出 > 财政支出增长

1.什么是财政支出增长

财政支出增长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使财政支出水平提高。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以MGP表示。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

2.财政支出增长的主要因素

  • 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
  • 经济发展的需要
  • 物价影响

3.财政支出增长趋势的理论

财政支出增长似乎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条规律。社会主义国家的支出比重在改革以前也呈现出扩张的趋势,改革时期之所以下降,是因为政府在摆脱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局面。一旦经济体制迈上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并达到一定阶段以后,上述下降趋势理应逆转,改革之初财政支出比重下降的趋势可能会在某一时期中止,转而趋于回升,达到适度水平则相对停滞。

瓦格纳法则。瓦格纳法则指的是公共部门的相对增长,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

瓦格纳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所谓经济因素,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

4.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1]

(一)20年来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动情况从改革开放伊始,经济学家就注意到在我国财政运行中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不断下降、财政支出迅速膨胀的现象,财政收支差额带来的财政赤字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1986年政府出台了财政赤字不得再向中央银行透支的明确规定,这一规定在1994年《预算法》更加明确。财政赤字只有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而相继到来的偿债高峰又一次把财政推向危机的边缘,‘借新债还旧债”成了没有办法的选择。正是在这样的财政困境中,有人提出了提高‘两个比重”的主张,即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在总财政收入中的比重。

而实际情况是,2001年财政支出总额为17453.28亿元,比1979年的1228.83亿元整整扩大了l4倍,正是建立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有些学者认为我国财政支出过度膨胀。财政支出总额绝对数的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财政支出的扩大,但仅仅根据财政支出绝对数量这个单一指标进行判断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因为从1978~1997年的通货膨胀就达~1j380%左右,所以还应该参照其他指标进行全面分析,参照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财政支出比率,可以反映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考察1978—2006年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出如下的特点:1978~1995年期间,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1995年和1996年达到最低点,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1978年的31.1%下降到1995年和1996年的11.2%和11.15%,然后从1996年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开始上升,到2006年这一指标达到19.2%。所以从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上来看,1978~1994年,财政支出比率是下降的;1995~2006年,财政支出比率是上升的。

(二)‘转轨效应”与‘瓦格纳效应”共同影响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我国19782006年的财政支出比率出现了先下降后增加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并没有出现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相对比例越来越高的‘瓦格纳法则”的现象,在1978~1994年,而是出现了相反的情况,财政支出比率呈下降趋势的。

从1995年开始,财政支出比率下降的情况才得以扭转,这主要是得益于1994年的税制改革,同时改革预算外资金管理,将众多归属于地方政府的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强化政府理财观念。

1998年,国家为了拉动内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国债,增加支出,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使得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稳步回升。到20o4年,我国财政支出比率已上升到17.82%,在1995~2006年,出现了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支出占gdp的相对比例越来越高的‘瓦格拉法则”现象。

在此,我试图用财政支出中的‘转轨效应”和‘瓦格纳效应”结合起来解释我国财政支出比率20多年的变动情况。‘转轨效应”指的是在从计划到市场的经济转轨中,由于市场取代政府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个人的分散决策代替了政府的集中决策,由此带来的政府职能转变必然对财政支出产生很大影响,这种影响我称之为‘转轨效应”。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方面,政府控制了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通过国有企业保证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结合,由中央决定和计划整个经济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在于政府控制着很少的经济资源,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来完成,经济主体在市场中进行分工和交换,大部分的决策都是分散的主体分别做出的‘转轨效应”,意味着随着经济的市场化进程,由于政府职能的变化,财政支出从‘‘生产建设财政”转变为‘公共财政”,政r精轨前履行职能导致的财政支出下降,而为履行新的职能导致的财政支出会相应增长。

如同上面指出的那样,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影响财政支出变动的主要因素是‘转轨效应”和‘瓦格纳效应”,‘转轨效应”有使财政支出比率有下降的趋势,而‘瓦格纳效应”有使财政支出比率上升的趋势。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两种效应的力量是不一样的,在经济转轨初期,由经济转轨带来的‘转轨效应”力量是很强大的,随着经济转轨的继续进行直到基本完成,‘转轨效应”的力量也在逐渐减弱,如同经济学中的报酬递减作用那样。‘转轨效应”导致的财政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下降的趋势越来越不明显。比如,经济建设费占财政支出比率在1980~1989年间下降了12.49%,而从1990~1999年期间这个指标只下降了5.98%,这种下降的速度在明显下降。经过十多年的经济转轨,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经济生活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这就意味着‘转轨效应”的作用已经基本发挥完毕,效力在逐渐减弱。

随着经济转轨的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刚刚开始,也就是经济学界曾经讨论的我国正在进入经济的‘起飞”阶段,经济的‘起飞阶段”需要政府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也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政府应该在‘公共财政”的框架内提供公共产品,而且应该随着经济发展对政府职能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瓦格纳效应”开始成为影响我国财政支出规模长久变动的主导力量。

由此可以解释我国财政支出比率的变动情况,在1978~1995年期间,‘转轨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导致我国财政支出比率出现大幅下降,从1978年的31.1%下降到1995年的11.2%,在财政支出结构上,经济建设费也从1978年的64.1%下降到1995年的41.9%,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瓦格纳效应”开始成为主导力量,导致了1995~2006年的财政支出比率不断增长,从1995年的11.2%上升~1]2006年的19.2%。通过上面的考察,我们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国长期的财政支出变动中,‘转轨效应”和‘瓦格纳效应”此消彼长,共同作用于财政支出增长,在转轨初期,‘转轨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财政支出比率逐渐下降,随着转轨的逐渐进行直到完成,‘转轨效应”的效匀开始弱化;而随着经济的工业化和人均收人的提葛,‘瓦格纳效应”开始称为主导力量,财政支出:匕率开始逐渐上升。可以预料的是,财政支出比率不断上升,‘瓦格纳效应”将会长久地影响我国哮政支出增长规模。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