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预算收支政策

百科 > 财政政策 > 预算收支政策

1.预算收支政策概述[1]

增加预算支出,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减少预算支出,便可相应减少社会总需求。在预算收支政策中,就其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而言,通常认为财政赤字是扩展性或扩张性的,而财政结余则具有紧缩性或限制性。在这里,财政赤字是指政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通常按财政年度计算,会计上习惯用红字表示,故称赤字。由于财政收支是通过国家预算平衡的,因而财政赤字就表现为预算赤字或者预算执行结果支大于收的差额(简称决算赤字)。与之相对应,财政结余则是指国家预算执行结果收入大于支出的余额,或称预算结余。而财政平衡则是指财政收入与支出在数量上大体相等,也称预算平衡。一般认为,财政平衡时,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是中性的,因而通常被称为中性财政政策

2.预算收支政策对资金融通的影响[2]

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是我国财政预算收支的一项基本原则,从政府规范财政部门业务活动的行为说,也是一项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国家形成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主要渠道,坚持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有利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有一定的时间界限,从一个年度说便是当年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从几个年度说便是一个周期的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因而从较长时期看,贯彻执行这一政策或者反映为略有结余或者反映为略有赤字。略有结余是基本平衡,略有赤字也是基本平衡,保持国家财政预算收支的基本平衡是这一政策的核心内容。

这一政策对资金融通的影响,从货币流通方面说,在于基础货币的供给。中央银行是基础货币的供给者,国家财政预算收入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资金来源。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有利于增加资金来源,相反,会减少资金来源。在前一种情况下,能够把基础货币的供给完全约束在中央银行的信用关系以内;在后一种情况下,不能够把基础货币的供给完全约束在中央银行的信用关系以内,因为它受财政透支的影响。这一政策对资金融通扎影响,从部门或单位资金的运动上说,呈现为时间、空间、数量的差异。在具体工作中,贯彻执行这一政策,必须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比如在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财力的分配要以支持经济体制改革、保证重点项目建设,扩大智力投资,增加农业投入为重点。这样,反映在国家财政预算的支出上就有主有次,有轻有重,有先有后,有缓有急,有取有舍;反映在部门或单位的资金运用上,必然呈现为时间、空间、数量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借助于信用在它们之间融通资金。币的供给完全约束在中央银行的信用关系以内;在后一种情况下,不能够把基础货币的供给完全约束在中央银行的信用关系以内,因为它受财政透支的影响。

这一政策对资金融通的影响,从部门或单位资金的运动上说,呈现为时间、空间、数量的差异。在具体工作中,贯彻执行这一政策,必须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比如在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财力的分配要以支持经济体制改革、保证重点项目建设,扩大智力投资,增加农业投入为重点。这样,反映在国家财政预算的支出上就有主有次,有轻有重,有先有后,有缓有急,有取有舍;反映在部门或单位的资金运用上,必然呈现为时间、空间、数量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借助于信用在它们之间融通资金。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