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管理理论

百科 > 管理理论 > 管理理论

1.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

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人类为了谋求生存,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之中自觉与不自觉地进行着管理活动和管理的实践,其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但是在那个过程,人们仅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地抽象和概括,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早期的一些著名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大都散见于埃及、中国、希腊、罗马和意大利等国的史籍,和许多宗教文献之中。

2.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

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重要,管理学作为一个系统的科学逐步开始形成。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大卫·李嘉图(1772—1823)等。亚当·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国富论》。亚当·斯密发现,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从事某种专项操作,便于提高技术熟练程度,有利于推动生产工具的改革和技术进步,可以减少工种的变换,有利于劳动时间的节约,从而提出了分工理论。大卫·李嘉图是英国资产阶级金融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者和完成者,1817年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出版,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该著作之中,大卫·李嘉图率先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即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生产所必需的劳动量;和“工资理论”:劳动者维持自身生活以及供养家庭的能力,不应该取决于其工作的货币数量,而应该取决于这笔货币所能购买的实物和必需品数量,也就是所谓的货币的实际购买力。这两个涉及劳动者价值和工资的角度,开创了从经济角度关注管理问题的先河。

3.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管理理论的思想端倪,最早可以追述到1886年5月,美国耶鲁制锁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亨利·汤尼(Henry R.Towne)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成立仪式上发表演讲《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工程师》,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管理工作变得如此之重要和意义深远,也许只有将其归类于现代艺术,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这篇演讲至少从三个方面宣告了一个管理理论兴起的新时代的到来:㈠唤起了管理意识的初始觉醒,管理因此首次被视为一套可以被研究和改进的实践组合。㈡阐明了管理学源自于经济学这个本质,并以此角度理解管理学的本质就是在有限的资源内实现经济活动的最高效率。㈢启蒙了第一批管理者——工程师。这篇演讲背后的管理思想,被认为是最古典的管理学启蒙。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只是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企业的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其间,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各自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Taylor,1856-1915)、管理过程之父,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Henry Fayol,1841-1925)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

弗雷德里克·泰勒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科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为此,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了任务管理法和配备“第一流”的工人。法约尔对组织管理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提出了管理过程的职能划分理论,他在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阐述了管理职能的划分,法约尔认为管理的五大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马克斯·韦伯在管理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在《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官僚组织体系理论,他认为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官僚组织体系,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

上述三位,及其他一些先驱者创立的古典管理理论,被以后的许多管理学者研究和传播,并加以系统化。其中贡献较为突出的是英国的林德尔·厄威克(L.Urwick)与美国的卢瑟·古利克(L.Gulick),前者提出了他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条原则,后者概括提出了“古利克的管理七项职能”(简称POSDCORB,或者管理七项职能)。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所产生的学术成果,不仅在当时的制造业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之后的管理理论也影响深远,其中很多原理至今任然被广泛采纳,当代管理学者甚至还提出了“回去见泰勒”的口号,以表达对古典管理理论的青睐有加。

4.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脱胎于古典管理学思想,现代管理理论的出现是源于工业化生产的多样化、小型化、精密化趋势,以及对连续生产和均衡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两次世界大战也对交战双方提出了很苛刻的运输和资源调度要求,传统的经济活动实践面临很大的挑战,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基于学科交叉和跨界的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也是一个管理理论和学派丛生的阶段。战后40年代到80年代,除了行为科学学派得到长足发展以外,许多管理学者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对管理学的见解。这其中主要的代表学派有: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这些管理学派研究方法众多,管理理论不统一,各个学派都有各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各有自己的用词意义,各有自己所主张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哈罗德·孔茨(H.Koontz,1908-1984)称其为管理理论丛林。

行为科学学派首先大行其道,行为科学学派阶段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行为科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成果有,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的人际关系理论(也称作人际关系学说)、亚伯拉罕·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M.McGregor,1906-1960)的“X理论和Y理论”等。

管理过程学派,又称管理职能学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和西里尔·奥唐奈里奇提出的。管理过程学派认为,无论组织的性质和组织所处的环境有多么的不同,管理人员所从事的管理职能却是相同的。哈罗德·孔茨和奥唐奈里奇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而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孔茨利用这些管理职能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最终得以建立起管理过程学派。哈罗德·孔茨继承了亨利·法约尔的理论,并把法约尔的理论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使管理过程学派成为管理各学派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的管理科学理论,是指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甚至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为现代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和控制,以解决企业中生产与经营问题的理论。该理论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主要目标,是探求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优方案,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效果。

社会系统学派,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各种组织。它的特点是将组织看作是一种社会系统,是一种人的相互关系的协作体系,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I.Barnard,1886—1961)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和典型代表人物,他的著作《经理人员的职能》对该学派有很大的影响。

决策理论学派是在二战之后,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程序等学科的内容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Herbert.A.Smion)。赫伯特·西蒙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计算机学家和心理学家,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管理的核心就是决策。西蒙强调决策职能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以有限理性的人代替有绝对理性的人,用“满意原则”代替“最优原则”。

㈥系统理论学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各项管理业务,看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的一种管理学派。该学派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应用一般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系统理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华社顿大学教授,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弗里蒙特·卡斯特(Fremont.E.Kast)。弗里蒙特·卡斯特是美国系统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系统理论与管理》(与约翰逊、詹姆斯·罗森茨韦克(James E.Rosenzweig)合著)、《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方法》(与罗森茨韦克合著)等。

经验主义学派,以向大企业的管理者提供管理当代企业的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它重点分析成功管理者实际管理的经验,并加以概括、总结出他们成功经验中具有的共性东西,然后使之系统化,合理化,并据此向管理人员提供实际建议。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彼得·德鲁克(又译为彼得·杜拉克 Peter.F.Drucker)、欧内斯特·戴尔(Dale)等。

经理角色学派,是以对经理所担任角色的分析为中心,来考虑经理的职务和工作,改学派认为,对经理工作的特点,以及所担任的角色问题,难过能够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措施,将有助于提高经理的工作成效。经理角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

权变理论学派认为,企业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企业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来决定其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即要按照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企业类型、不同的目标和价值,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其代表人弗雷德·卢桑斯(Fred.Luthans)在1976年出版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是系统论述权变管理的代表著作。

㈩法商管理学派是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提出的,他们认为法商管理是一个复合的概念,是由三个子概念组成。第一个子概念是管理,管理是目的和手段,其涵义在于说明法商管理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手段上,而且明确规定了他的学科归属应该是管理学。第二个子概念就是商,商在这里把它理解为企业组织的经营活动,也可以理解为商事,在法商管理概念中它是管理的对象。第三个子概念是法,这里的法主要指与企业商事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集合。法商管理经过这样的剖析,其概念和内涵应该是比较清晰和深刻的。以上是关于法商管理概念的演进和解读。

5.当代管理理论阶段

㈠竞争战略。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环境的剧变,尤其是石油危机对国际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时的管理理论以战略管理为主,研究企业组织与环境关系,重点研究企业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环境变化。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所著的《竞争战略》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他强调通过对产业演进的说明,和各种基本产业环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战略决策

㈡企业再造。80年代被称之为企业的再造时代,该理论的创始人,是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M.Hammer)与詹姆斯·钱皮(J.Champy),他们认为企业应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进行所谓的“再造工程”。美国企业从80年代起开始了大规模的企业重组革命,日本企业也于90年代开始进行所谓第二次管理革命,这十几年间,企业管理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类似脱胎换骨的变革。但是,也有不少学界和企业界人士对20世纪这场兴师动众的企业变革的最终效果,持有保留的意见。

㈢学习型组织。80年代末以来,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迅速席卷全球,顾客的个性化、消费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的需要,在全球市场上争得顾客的信任,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这一时代,管理理论研究主要针对学习型组织而展开。彼得·圣吉(P.M.Senge)在所著的《第五项修炼》中更是明确指出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源于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的能力,学习型组织正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生命意义、实现共同愿景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蓝图。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