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蛋挞效应

百科 > 经济术语 > 蛋挞效应

1.什么是蛋挞效应

  蛋挞效应别称葡式蛋挞效应、汤包效应,形容特定一段期间内,许多相同性质的店面或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并伴随着大批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行为,但不久后就发生极为迅速的衰退潮或倒闭潮。  

2.蛋挞效应的来源[1]

  蛋挞在台湾省并不是非常热门的食品,澳门玛嘉烈饼店的葡挞在1990年代在中国台湾掀起热潮,模仿该饼店的葡式蛋挞店纷纷出现,一般面包店也加入贩卖葡挞的行列。但是中国台湾的葡挞热至千禧年后便衰退,只剩肯德基持续在贩卖葡式蛋挞,而一般面包店则不再制作葡挞,但一般蛋挞仍是长期产品。

  台湾省因此出现了「蛋挞效应」这个贬义词。意思为:经由病毒式行销,使得人人认为可以轻易学习某个产业技术,但实际上却没有考虑到实际需求,造成产业在短时间内出现繁荣,但却很快衰退。

3.蛋挞效应的出处

      来自台湾的一个经济名词。

      台湾常出现”一窝蜂“,很容易引起话题、追随话题的事件,比如1995年左右突然出现突然的蛋挞热,一时间冒出了一堆卖蛋挞的店,每间店都有一帮人在排队,等热潮一过,蛋挞店又几乎全部消失。后来麦当劳也推出 hello kitty 限量组,又是一帮人彻夜排队去买,之后还不是都丢在家中的角落里。几年前又开始流行甜甜圈,也是一群人跟着排队,后来才知道最早排队的那些人是请来的托。台湾人个性里就是相信这种”炒作“起来的东西,并且又相信”限量“,算是一种很特殊的消费文化。所以啦,这种一窝蜂的性格,造就了一些生命周期很短的产品。在台湾有个专门名词——”蛋挞效应“来形容这种现象。

     如果一个商业模式是架构在一个热门的时机点上,也就是俗称的「机会财」(台湾又名为蛋挞效应),一开始投入经营或许可以赚到不少钱,但是长期经营的风险非常的大。

      ——以上文字摘自《我们台湾这些年》P283-284。

4.蛋挞效应的类似案例

  2014年2月,日本雷神巧克力在中国台湾引起抢购潮,但不到3个月就出现衰退潮。

  2015年11月,台湾省多家医美诊所发生倒闭潮。

  2017年9月,台湾省义美食品推出“厚奶茶”,因标榜含有50%牛奶,三大瓶卖新台币135元,大量顾客在好市多狂奔抢购厚奶茶的情景也登上了新闻。10月,好市多门口仍有排队人潮,义美食品总经理高志明接受《今周刊》专访表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卖这么好”。11月,厚奶茶的人气出现衰退潮,部分好事多分店的厚奶茶因此滞销。

  2017年11月,中国超过100个直播平台宣告停业,网络直播风潮曾在2016年被称为“直播元年。

5.参考资料

       1. 話你知:蛋撻效應.香港文匯报.2013.8.29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