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掩映中,“粮仓”构造的剧院、形如“赤印”的图书馆、“帆船”模样的博物馆,围合出一个小径鸟语花香、景观四季分明的市民文化休闲中心,令人流连忘返。这样一幅古色古香的景致,正在城市副中心最有生命力的地标——城市绿心中悄然成型。
记者获悉,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已于日前全面“冲”出地平线,主体结构的雏形初步显现。一座“文化粮仓”、一间“森林书苑”、一艘“运河之舟”,森林中的建筑未来将给市民带来一场文化的饕餮盛宴。
三大建筑分布效果图
规划蓝图
森林建筑传承运河文化
“船帆收起,大幕缓缓拉开,一场文化大戏即将开始。”站在剧院项目前,工程师路强总会想起这句话。
新版城市总规提出,要构建大尺度绿色空间,促进城绿融合发展,在城市副中心形成“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结构。“一心”,即指城市绿心,总规划面积约11.2平方公里,是一处集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森林公园,也是城市副中心最有生命力的地标。
城市绿心以北运河及大面积绿化空间作为蓝绿交织的生态底版,将形成“一心四组团”的功能结构,其中,位于西北部的市民文化休闲组团,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组成。
“城市副中心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在北运河。”参与设计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通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既是传承燕山南麓大道的陆路之通,留下了路县故城这一重要遗址,又是汇聚大运河文脉的水路之通,沿河筑城、因水而兴。悠悠大运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见证者,流淌着人类文明的千年文脉,城市绿心的规划便紧紧围绕着运河文化进行设计,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亦是如此。
文化传承 各有千秋
剧院(又名“文化粮仓”)
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建筑外立面,选取帆船为设计元素,形成动感活力的屋顶轮廓线;建筑内部,音乐厅、歌剧院和戏剧院被设计成表演艺术的三座“文化容器”,让艺术在此生根。
图书馆(又名“森林书苑”)
设计理念源于传统文化符号“赤印”。从高空俯瞰,方正、赤色的建筑外形恰似一枚玉玺印章,印落于城市绿心的画卷上;从内部仰视,一片片形状各异的银杏叶片在屋顶打造出一片森林伞盖,人行其下,如置身于自然环抱之中。
首都博物馆东馆(又名“运河之舟”)
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南侧形似巨帆,高高扬起;北侧形如船只,坚实厚重;整体望去,仿佛是镶嵌在城市森林中的“古韵风帆”,高低起伏的帆船屋面也丰富了整个绿心的天际线。
砥砺前行
春节不停工精确到毫米
“今儿还在年里,大家辛苦了,干活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农历大年初六早上6时30分,北京建工剧院工程项目总工付雅娣便出现在钢筋林立的项目现场,向工人叮嘱安全施工事项后,开始了第一次现场巡视,“干了15年工程,这是第一次在春节里和建设工人一起坚守不停工。”
从蓝图变为实景,总需砥砺前行。自2019年10月底,数千人便“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全速推进三大建筑的建设。
三座文化容器之一的歌剧院,有一个总纵深达48米的中央舞台,中央舞台北侧,观众厅首层混凝土台座刚刚完成了结构施工,呈现出饱满的弧形。“从线条形状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呈环梁层叠的台阶形式,要想将设计图纸中的阶梯结构100%呈现出来,钢筋绑扎与模板支设的难度可不小。”付雅娣解释,剧院工程对建筑声学的要求非常严苛,大到建筑层高、阶梯位置,小到弧线弧度、套管个数,都不能有分毫之差,“即便是墙体内的一个小孔洞,都可能会对声学有影响,所以,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必须精确到毫米级别。”
春节期间,北京城建博物馆工程项目经理贾成亮同样坚守在工地没回家,倒排好2021年的施工工期,争取能跑在时间前面。
“最冷的那个寒潮,工人们都没停。”贾成亮说,寒潮之下,人站在户外三分钟就会冻透,更何况还要进行混凝土浇筑。为了保证冬季施工混凝土浇筑的质量,项目部在现场摆上了100多台暖风机,确保区域温度达到5℃以上的浇筑标准。
首博东馆四小节点
2020年8月8日
首都博物馆东馆工程打下第一根基础桩。
2020年9月29日
1271根基础桩全部施工完成,最高效时一天能打55根基础桩。
2020年10月10日
地上主体结构正式开工。
2021年1月25日
实现首段混凝土主体结构封顶。
博物馆效果图
攻坚克难
幕墙玻璃铝板无法替代
“粮仓”“赤印”“帆船”,美轮美奂的造型,是三大建筑的点睛之笔,也是建设过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从图书馆内部仰视,形状各异的银杏叶片在屋顶打造出一片森林伞盖。(效果图)
“这4块玻璃幕墙的尺寸要精确测量出来,再送到加工厂。”农历正月初七,新年开工的第一天,中铁建工集团图书馆工程生产经理张立华就开始向技术人员布置着新的工作任务。记者眼前,工程西北角,约5000平方米的钢屋盖已经率先矗立在高空。“为了节约工期,我们不仅采用了逆作施工法,先建屋盖再铺楼板,还采取分区域分步提升的方案。”张立华解释,地下室顶板混凝土楼面施工完成后,技术团队立即插入屋盖钢结构的施工,已经完成的首段提升区域,就包含有27榀叶片,提升重量947吨。
“这段区域提升完成了,才能精准测量玻璃幕墙的尺寸。”张立华告诉记者,“计划5月份,我们将这4块安装到首段提升区,去实地测量风荷载、变形程度等数量。”
幕墙体系,同样是剧院工程的难关。建设还处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中,项目团队就开始一遍遍地运用计算机编程、建模,拟合完整的幕墙体系,计算出每一块异形曲面铝板的坐标点和参数,由此作为未来生产加工的精确依据,“4135块,建模和计算的量可绝对是个大数据”。
而在首都博物馆东馆工程,因博物馆涉及文物保护,对抗震和减震要求极高,为了提高抗震烈度,项目特别参照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施工经验,设置了242个抗震支座分布于主体结构的立柱中。
剧院3D图,从左到右分别是音乐厅、歌剧院、戏剧院。
建筑幕墙 难啃的“骨头”
“‘16米+5米’的超高玻璃幕墙,这么大的尺寸此前在图书馆工程中可都没运用过,必须得在现场实地做试验。由于16米大玻璃的配置非常高,需要2到3个月的定制加工周期,且由于玻璃与玻璃之间的夹角不同,从而使得几乎每一块玻璃均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换性。”
——中铁建工集团图书馆工程生产经理张立华
“将来观众看到的外立面区域,其实是玻璃幕墙和折叠铝板幕墙的组合体。要想实现平滑帷幕造型,必须使用异形曲面铝板,而这种呈不规则五边形的装饰铝板,没有一块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换句话说,每一块和现场位置都是一一对应的,无法替代。”
——北京建工剧院工程项目总工付雅娣
图书馆工程完成第一施工区的钢结构屋盖封顶。本报记者 潘之望 摄
未来远景
预计今年底外立面亮相
辛丑年春节前,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均已“冲”出地平线。“我们会继续坚持以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进工程建设。”以“三牛”精神加油干,成为所有建设人员的共同承诺。
另据了解,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工程也在抓紧施工中。总建筑规模约30万平方米的共享配套设施工程,包括轨道交通预留工程,集商业配套、餐饮服务、能源保障、文化创意、亲子娱乐、艺术培训、共享停车于一体。未来,观众可以从地下空间穿行于剧院、图书馆与博物馆之间。
新版城市总规提出,应当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运河蜿蜒流淌,古城伴水而生,绿心层叠苍翠,空间疏密有致,一个绿色生态范本正徐徐成型,共同塑造出生态和谐、古今同辉的城市风貌。
三大建筑 最新进展
春节前,首都博物馆东馆实现首段混凝土主体结构封顶;图书馆工程已完成第一施工区的钢结构屋盖封顶;剧院工程歌剧院观众厅首层台座也已完工。
按照北投集团最新公布的消息,今年上半年,三大建筑将实现项目主体结构封顶,今年底前实现外立面亮相,2022年12月底实现工程竣工。
(原标题:副中心三大建筑“冒”出地面 位于城市绿心 剧院、图书馆、首博东馆主体雏形初现 文化粮仓森林书苑运河之舟传承运河文化)
来源:北京晚报 | 记者?赵莹莹??效果图由采访对象提供
流程编辑:U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