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评价
1.什么是供应商评价[1]
供应商评价是指利用指标评价体系,对供应商供货质量服务水平、供赁价格、准时性、信用度等进行评价,为供应商的选择奠定基础。
2.供应商评价的内容[2]
对供应商进行评价的基础是确定评价的内容、方法、地位和作用,基于供应商在企业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此问题加以考虑。
- 1.供应商是否遵守公司制定的供应商行为准则
供应商行为准则是企业对供应商最基本的行为约束,也是双方保持合作关系的基本保障,这是进行供应商评价的首要内容。
- 2.供应商是否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是否遵守企业指定的保密协议。
- 2)是否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采购人员的信任。
- 3)是否通过不正当手段邀请采购人员娱乐。
- 4)是否串联相关其他企业哄抬物料价格。
- 5)提供物料是否以次充好,能否达到合同约定的品质。
- 6)是否让采购人员持有供应企业股份,以达到对其进行贿赂的目的。
- 3.供应商是否具备良好的售后服务意识
采购物料在装配使用和运输过程中,可能因为质量问题或使用方式不当等原因而导致损坏。在发生这种情况时,供应商应及时修理,提供相关的售后服务支持,而不应借故拖延,或者让采购企业蒙受损失。
- 4.供应商是否具备良好的质量改进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企业中,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已以日计。企业的创新意识离不开供应商的支持,以及原材料品质和技术的进步,有时供应商的创新甚至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原动力之一,它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利润空间。
- 5.供应商是否具备良好的运作流程、规范的企业行为准则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
管理混乱、行为规则不健全的供应商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维持生存和发展,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和采购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企业之间的合作要建立在双方良好的沟通和协调之上。在生产和管理中,企业可能因为多种原因需要得到供应商的配合和帮助,如计算机制造企业和汽车制造企业,因为技术具有专用性就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操作指导下进行组装生产。
- 7.供应商是否具有良好的企业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
有些物料未来的市场需求很难确定,可能有大量需求,也可能仅具有研发阶段的供应。具有良好风险管理能力的供应商有能力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以合适的价格提供企业所需要的物料和产品,保证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这是企业评价供应商的最低标准。无论是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供应商还是短期的供货合同,这一点都是至关重要的。
对供应商进行评价的内容涉及许多方面,不同企业对此有各自的具体要求和期望。对于大型企业尤其是跨国集团来讲,供应商选择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企业整个系统的正常运作,因此他们对供应商进行评价时有更多、更严格的标准和更广泛的内容。而中小企业对供应商的要求则相对较为宽松。另外,就评价内容而言,有些方面可以量化,有些则只能从企业在长期的运作中观察得到。许多企业根据自身规模和运作,根据实际情况形成了对供应商进行考评的指标体系。
3.供应商评价的步骤[2]
供应商的评价要经过如图所示的步骤。
- 1.分析市场竞争环境
要想建立基于信任、合作、开放性交流的供应链长期合作关系,必须首先分析市场竞争环境。目的在于找到针对哪些产品市场开发供应链合作关系才有效,企业必须知道现在的产品需求、产品的类型和特征,以此来确认客户的需求,确认是否有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必要。
- 2.建立选择的目标
企业必须确定供应商评价程序如何实施,而且必须建立实质性、实际的目标。供应商评价和选择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本身也是企业自身的一次业务流程重构过程。
- 3.建立供应商评价标准
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是企业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和标准,是反映企业本身和环境所构成复杂系统的不同属性的指标,是按隶属关系、层次结构有序组成的集合。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影响供应链合作关系:
- 1)供应商的业绩。
- 2)设备管理。
- 3)人力资源开发。
- 4)质量控制。
- 5)成本控制。
- 6)技术开发。
- 7)客户满意度。
- 8)交货协议。
- 4.建立评价小组
企业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小组控制和实施供应商评价,这个小组的组员以来自采购、质量、生产、工程等与供应链合作关系密切的部门为主。
- 5.供应商参与
企业决定实施供应商评价,评价小组必须与初步选定的供应商取得联系,来确认他们是否愿意与企业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是否有获得更高业绩水平的愿望。所以,企业应尽可能早地让供应商参与到评价的设计过程中来。
- 6.评价供应商
评价供应商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调查、收集有关供应商生产运作等全方面的信息。在收集供应商信息的基础上,就可以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方法进行供应商的评价了。7.实施供应合作关系在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市场需求将不断变化。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及时修改供应商评价标准,或重新开始供应商评价选择。在重新选择供应商时,应给予原有供应商以足够的时间适应变化。
4.供应商评价的方法[3]
供应商评价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成本法、线性规划法、非线性规划法、模糊规划法、多目标规划法、各种智能方法和实践方法。
- 一、线性权重方法
线性权重方法(Linear Weighting Model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解决单资源问题的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给每个准则分配一个权重,权重越大表明其越重要。供应商的积分为该供应商各项准则的得分与其权重乘积之和,积分最高者为最佳供应商。例如,Gregory和Timmerman用一种分类法(Categorical MethOd)来评价供应商,给供应商的每个准则简单的判断为“满意(+)”、“可以(0)”、“不满意(一)”,然后计算供应商的总积分。这种方法人为判断因素过大且不同的准则权重相同,因在实际中很少发生而缺少实际的应用价值。Kasilingam R.M提出了基于经验的方法,包括:因素分析法和加权因素分析法。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运筹学家1Saaty教授提出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它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简单、实用、有效,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种方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依据人的经验、直觉和洞察力作出判断,把一些蔻陛的因素以定量的形式表示出来。该方法可以考虑许多无法直接量化的因素,尤其是一些对未来合作发展有长远意义的因素。因而,AHP法被广泛应用于质量控制系统、优先级评价、企业发展规划的选择方面,它适用于长期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还有Schinnar(1980)提出利用只有投入指标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来解决供应商的选择问题。他将供应商输出指标转变为越小越好的表示方式,与生产过程中投人品的特点一致。
- 二、成本方法
成本方法(Total Cost Approaches)是用来解决单项目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对能够满足要求的供应商,计算其采购成本包括销售价格、采购费用、运输费用等各项费用的总和,通过对各个不同供应商的采购成本的比较,选择成本较低的供应商。基于成本的供应商选择方法有很多种。Timmerman提出用成本比率法(The Cost Ra-rio)计算与成本有关的质量、运输、服务等项目的总成本来进行供应商选择。这种方法的主旨是通过计算出每一个项目准则的成本占总成本的百分比来确定最终要选择的供应商。1996年,Roodhoofi和Konings提出了用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对供应商进行选择和评价。此后ABC法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通过分析企业因采购活动而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成本来选择供应商。ABC的本质就是以作业作为确定分配问接费用的基础,引导管理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成本发生的原因及成本动因上,而不仅仅是关注成本计算结果本身。通过对作业成本的计算和有效控制,可以较好地克服传统制造成本法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点,并且使以往一些不可控的间接费用在ABC系统中变为可控。所以,ABC不仅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更是一种成本控制和企业管理手段。在其基础上进行的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称为作业管理法(Activity-based Management,ABM)。
- 三、数学规划方法
数学规划方法是解决单资源和多资源优化问题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包括多目标规划、线性规划、混合整数规划等。可分为单目标规划和多目标规划,又可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种。
- 1.单目标规划
- (1)线性规划模型
由于线性规划方法描述简单,又有成熟的软件来优化,因而在供应商选择问题的描述和方法中,应用较广。1974年,Gaballa首次将线性规划方法用于供应商选择问题,他以澳大利亚邮局的多项目采购为例,建立了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以采购成本为目标,考虑为需求和供应商能力问题及全额数量打折情况。随后,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Pan通过订单分解的策略来选择供应商以增加供应的稳定性,建立了以成本为目标的线性规划模型,将价格、质量、服务作为约束条件。Turner建立了英国煤炭采购计划的线性规划模型,以总成本为目标,以需求、最大/最小订单数量、地理位置为约束条件,同时考虑数量打折情况。由于线性规划在规模较大时计算时间过长,采用了启发式算法求解。Chaudhry研究了多资源网络问题,建立了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以采购总成本为目标,把质量和交货作为约束条件,讨论了全额和超额数量打折情况。Bender等人在IBM建立了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以采购、运输、库存成本为目标,以供应商能力和政策为约束条件,综合考虑了多项目、多时间段、多产品和数量打折情况,但没有给出算法。Rosenthal等人研究了不同产品绑定销售打折情况,建立了以最小化采购成本为目标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考虑了以价格、质量、交货和供应能力作为约束条件。
- (2)非线性模型
相对于线性模型来讲,非线性模型较少。Benton在考虑了多项目、多供应商、多客户、资源有限和数量打折情况下建立了一个供应商选择非线性模型,目标是最小化总采购成本、库存成本和订单成本,把存储能力和资金作为约束条件,用拉格朗日松弛法求解。Ghodsypour和0’Brien考虑了在供应能力有限情况下的多资源问题,提出了一个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来选择供应商和确定采购数量,目标函数是最小化采购、存储、运输、订单成本,将质量和供应能力作为约束条件。Narasimhan和Stoynoff建立了非线性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目标是最小化运输和惩罚费用,以需求和供应商供应能力作为约束条件,并得出总成本与采购数量和提前期成反比的结论,没有给出具体的算法。Pirkul和Aras建立了在资源约束情况下的多项目非线性模型,目标是总采购费用。库存搬运费用、订单费用总和最小,并考虑了全额数量打折情况,用拉格朗日松弛法求解。从以上可以看出:无论是线性还是非线性的单目标模型都以成本为目标,多数考虑的约束条件是价格、质量、交货、服务、供应能力和需求,Benton考虑将资金和存储能力作约束条件;只有Gaballa,Turner,Bender,Benton,Pirkul和Aras考虑了数量打折问题;求解算法集中在线性规划、分支定界、拉格朗日松弛法和启发式算法求解。由于单目标模型只追求成本最低,难以指导选择供应商多准则的要求,人们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采购实践。
- 2.多目标规划
用多目标规划模型可以协调解决供应商选择过程中相互冲突的目标问题,模型可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种。
- (1)线性模型
Weber和Current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进行供应商选择,将价格、质量、交货作为目标,供应商能力、需求、政策、资金、供应商数量作为约束条件,此模型被后来的研究者广泛引用。由手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更贴近采购实际,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Buffa和Jackson建立了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综合考虑质量、价格、服务和交货情况;Ghodsypour和O’Brien用AHP与线性规划相结合的方法选择最好的供应商并优化订单数量,目标是使:总采购价值最大化,将供应能力、质量作为约束条件;Ghodsypour和O’Brien研究了在供应能力有限情况下的多资源问题,建立了以成本和质量为目标的多目标模型,但没有给出算法。
- (2)非线性模型
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唯有Sharma等人用价格、质量、交货和服务为目标建立了非线性混合整数多目标规划模型。由于对社会、生产和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非确定性,缺少足够的理论支持和足够的历史数据等,导致许多问题无法抽象出清晰的数学模型和用精确的数学方法求解,同时,在阔题较大且复杂的情况下很难得到精确的解析。Manoj Kumar(2004)利用模糊优化理论对供应商进行选择,从三个方面建立约束:最小净成本、最大满意度、最小延迟时间。2002年,Zeger对供应商选择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主要包括:基于活动的成本分析法(ABC)、线性加权法(LW)、数学规划法(MP)以及统计方法(S)。在2004年,JoeZhu利用买卖双方二阶段博弈模型,对DEA方法进行了简化,建立了一个效率区间,对供应商进行选择。
- 四、其他方法
由于具体问题的复杂性,解析的方法难以解决许多优化决策问题。人们尝试采用各种非解析方法来解决供应商选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智能方法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很有潜力解决供应商选择问题的一种方法。Khoo等人提出用智能软件代理的方法选择供应商;Cook提出了利用案例分析系统(Case-Based Reasoning)来制订采购决策,通过积累的大量信息来训练系统的能力,从而选择出合理的供应商;Albino和Garavelli提出了一个基于神经网络(NeuralNetworks)的决策支持系统;Vok2erka,等人开发了一个专家系统来选择供应商;Isao Shiromaru等人采用了模糊理论处理供应商选择中的模糊目标问题,并以日本发电厂煤炭采购为实例建立了模糊目标模型,用遗传算法求解模型。Ronen和Riet Sch研究了在提前期不确定的情况下的订单政策,他们采用了统计的方法进行供应商选择。Weber和Desai提出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来评价已经选择的供应商,它是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在进行供应商选择时,需要把确定的选择准则转化为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然后建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计算各候选供应商的相对效率从而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之后进一步研究了用DEA和数学规划相结合的方法来协调选择供应商。国内在这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林勇(1999)讨论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及选择方法;蒋洪伟(2001)等人建立了供应商选择准则并对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霍佳震(2001)分别从供应链整体、核心企业、供应商及分销商四个角度研究了它们的绩效及评价体系;王瑛等人(2002)从相对劣值隶属度出发,建立加权向量的概念,将备选方案与最不理想方案的几何偏差作为优选的依据,提出基于欧氏范数的供应商评价方法;马士华等人(2002)针对已有的评价方法中确定指标权重方法的某些不足,提出了一个灰色关联模型来解决评价指标权重的选择方法;王家顺、王田苗等人(2001)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供应商选择。
5.供应商评价标准及权重[4]
虽然组织采用的标准不同,对于选择标准所赋予的权重也不同,但是在给定组织内部,标准尽可能保持客观,这一点对任何组织都同等重要。图表中列出了一些供应商评价标准,按照四大权重类别进行分类,即竞争力展示、资格能力、解决方案的适合性与竞争性,以及关系适合性与动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