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工业经济效益

百科 > 经济效益 > 工业经济效益

1.什么是工业经济效益

工业经济效益是指工业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从事工业经济活动不仅要直接消耗一定的劳动(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相应的自然资源,而且为了保证经济活动的持续进行,还必须占用一定的劳动和自然资源。经济活动中的投入还应该是劳动、自然资源的消耗与占用。

2.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意义

经济效益是经济活动的核心问题,不断提高工业经济效益是不同社会形态共有的节约规律的客观要求。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强调提高工业经济效益,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提高工业经济效益是节约时间规律的要求

因为劳动成果超过劳动消耗,这是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制度发展必要的物质基础。如果不这样,社会生产就不会发展,社会进步也将停止。而社会生产中一切劳动消耗的节约和一切物质资源的节约,归根结底都是劳动时间的节约。

2.提高工业经济效益是价值规律的要求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量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将对经济活动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每一个部门和企业都必须努力降低劳动消耗,使之低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消耗,以收抵支,获得盈利,为社会提供积累,为自身发展创造条件。

3.提高工业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

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满足社会进步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提高经济效益,才能以同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更多的积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经济运行的效果,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4.提高工业经济效益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首先要奠基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济效益上。如果我们在经济建设的经济效益上不能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巩固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困难的,要发展前进更是不可能的。只有认真讲求经济效益,才能取得更多的积累,才能以更高的速度,在更大的规模上,扩大社会的生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工业经济效益的评价及指标体系[1]

4.工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

成本费用利润率=

利润总额
成本费用总额


经济效益的大小,是通过一定的指标来反映的。由于工业经济活动的复杂性,要全面地评价工业经济效益,就需要制定一系列指标,建立指标体系,以便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反映工业活动中的经济效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新财税制度的全面贯彻执行,原有的考核指标已不适应现实需要。为此,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遵循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宏观导向性、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对原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和补充,重新修订了《关于改进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内容及实施方案》,报经国务院原则同意,于1997年10月公布执行。新指标体系包括七项指标和工业经济效益指数。

1.七项指标的内容及计算公式

(1)总资产贡献率。该指标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贡献率=
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
平均资产总额
X
12
累积月数

式中:税金总额为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之和;

平均资产总额为期初、期末资产总计的算术平均值。

(2)资本保值增值率。该指标反映企业净资产的变动状况,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计算公式为:

资产保值增值率=
报告期期末所有者权益
上年同期期末所有者权益

式中:所有者权益=资产总额-负债总额

(3)资产负债率。该指标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也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
负债总额
资产总额

(4)流动资产周转率。该指标反映投人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周转率=
销售收入
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X
12
累积月数

(5)成本费用利润率。该指标反映工业投人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工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为:

成本费用利润率=
利润总额
成本费用总额

式中:成本费用总额为产品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之和。

(6)全员劳动生产率。该指标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为:

全员劳动生产率=
工业增加值
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X
12
累积月数

由于职工人数不含价格因素,而工业增加值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因此应将增加值价格因素予以消除。具体方法可采用总产值价格变动系数消除价格影响。

(7)产品销售率。该指标反映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是分析工业产销衔接情况、研究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产品销售率=
工业销售率
工业总产值
(现价)

2.七项指标的权数及全国标准值

权数是根据上述七项指标在综合经济效益中的重要程度,由专家调查法确定的,各项指标的标准值是参考了我国近期工业经济指标的实际水平及一般标准确定的。具体数据见下表。

Image:七项指标的权数与标准值.jpg

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综合指标。计算公式为: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某项指标报告期数值/该项指标全国标准值)X该项指标数]
总权数

我国工业经济正处在迅速发展和结构调整之中,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也会随之进行调整。各工业部门和基层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还有一些具体考核指标,以全面客观地评价考核工业经济效益。

5.评价社会主义工业经济效益的原则[2]

讲求经济效益虽然是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共同要求,但在不同社会制度下评价经济效益的最终标准是根本不同的。奴隶主有句格言:最有效的经济,是使用最笨重、最粗糙、因而最耐磨损的工具。用现代标准来分析,这是一种荒唐的说法,但是,这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是相适应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要用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的经济效益来分析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例如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产品的物耗、加速资金的周转等,因为在通常条件下,这些方面经济效益的提高,都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利润。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例如发生经济危机的时期或该种产品明显地供过于求,资本家宁肯让机器停转,甚至把一部分生产出来的产品加以销毁。这样,从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的经济效益看是下降了,但是,由于产品市场价格的稳定甚至上升,资本家的利润反而更有保证。对于资本家来说垫付资本利润率的大小,这是评价经济效益好坏的最终标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同样要讲求与分析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的经济效益,要注意提高劳动生产率设备利用率、降低产品的物耗、加速资金的周转、获取更多的利润等,因为在通常情况下,这些方面经济效益的提高,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是一致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某些经济效益的提高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严重背离的现象。例如,在经济体制改革前长期存在的“工厂报喜、商业报忧、财政虚收”的现象;在当前亟待扭转的短期行为和不顾大局的倾向等。这些现象和倾向的共同特点是只追求局部的和眼前的经济效益,而不顾及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评价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不能脱离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最大的经济效益,就是要用尽可能少的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好的、满足社会和劳动者个人需要的使用价值。这是评价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经济效益的最终标准。根据这一要求,评价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资本家十分注意使用价值的生产,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担当者。但是资本家追求的是剩余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要有各种不同质的使用价值。所以,评价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必须把符合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的生产放在首位。这一点和资本家评价经济效益是根本不同的。但是,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必然要发生作用,整个生产过程都离不开价值和价格因素的影响。利润不仅是经营活动的重要目的,也是分析、考核经营效益的重要依据。列宁曾经讲过:利润也是要满足社会需要的。因此,一切社会主义工业企业,在强调使用价值生产的时候,也要重视价值和利润的生产,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商品本身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社会主义的商品也不例外。这样说是否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的要求自然而然地就会实现呢?这是不会的。因为,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不同的属性,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这两个不同属性的社会作用是有差别的。同时,由于是两种不同的属性,它们相互之间就难免会有矛盾。例如,企业的产值高、利润多,并不一定反映它所生产的、能够用来满足人民需要的消费品数量就多就好;相反,产值小、利润少的产品,可能是社会迫切需要的。这种矛盾,在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的情况下十分突出;在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系理顺的条件下,也不可能完全消’除:这就要求企业在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及评价企业的经营效益时,都必须自觉地处理好使用价值生产与价值生产的关系。

评价社会主义的经济效益,既要强调把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的生产放在首位,也要重视从利润的角度考察的经济效益。我们要反对不顾社会需要,只按盈利大小来安排生产经营的做法,但是也要肯定在适销对路的前提下,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纯收入,应该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现实出发点。

2.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追逐的是本企业的经济效益,根本不关心社会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个别资本家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往往伴随着对社会利益的损害和践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仅要讲求个别企业的经济效益,更要讲求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基础,而提赢蘸会经济效益,既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根本目的,又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例如,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地发展,既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又为企业提高经营的经济效益创造了条件。但是,社会经济效益并非企业经济效益的简单总和,在不少情况下,两者之间的矛盾十分明显。当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前者要服从后者,决不能用损害社会整体利益的做法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当然,在另一个方面,也不能在服从社会经济效益的名义下,长时期地不顾企业的合理经济利益。这不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也将最终影响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服从全社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兼顾各方面的经济利益。

当前,在管理体制还正在改革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较多地采用行政命令直接干预的办法,来协调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矛盾。今后,要逐渐地转向主要依靠经济杠杆,使企业获得的合法利润能成为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结合点,促使企业更自觉地把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3.目前经济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的统一

在私有制社会里,生产者一般只顾其目前利益,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这种只顾目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作法是不相容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考虑整个社会长远的经济效益。当目前经济效益长远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前者要服从后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目前的经济效益。目前经济效益长远经济效益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地提高目前的经济效益,才能使长远经济效益达到最佳。所以,我们应以提高长远的经济效益为目标,从提高当前的经济效益入手,力争做到在一个可以预见到的时期内,达到整个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效益最大。这个要求既是一个一般性的指导原则,也是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的。

4.经济效益和其他效益的统一

评价工业经济活动的得失,应该把经济效益的好坏放在首位,但是也要考虑经济活动可能造成的政治后果和其他社会效益。政治后果与其他社会效益,也可能成为一项经济活动取舍的主要根据。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达到同样的社会效益可以有几种方案,此时也要考虑经济效益的好坏。

6.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1]

提高经济效益是经济工作的中心环节。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时期,面对着资金短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落后、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等矛盾,必须在提高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下功夫,走集约化生产经营的道路。提高经济效益的实质,就是要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以此促进我国工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因此,提高经济效益应该以加速我国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为目标,以协调 我国宏观经济总供求关系为前提,以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为基础,做到改善外部环境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同时进行。

1.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

(1)加强基础工业建设,加强市场急需的短线产品开发,通过投资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2)加快现存资产存量的调整,对那些市场无需求、产品长期积压停滞、亏损严重的企业,下决心关、停、并、转。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3)大力发展股份公司企业集团,利用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2.改革工业经济管理体制,增强企业活力

通过贯彻《企业法》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把企业推向市场,消除工业经济管理体制现存的弊端。

(1)健全市场机制

把企业推向市场,要有健全的市场体制。健全的市场体制包括:完善的市场结构和运用市场机制。现在我们的市场结构发展不全,生产要素市场批发市场、资金市场都很薄弱,亟待完善。市场机制的核心是竞争,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为此,应尽快健全市场法规,以保证企业在公平的条件下开展竞争。进行全面配套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健全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方式的改革,逐步形成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2)转变企业主管部门职能

企业主管部门必须破除企业是部门附属物的观念,重点做好本行业的规划、协调、眼务、监督。停止一切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确实减轻企业负担。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企业内部提高经济效益

要靠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塑造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改变企业的债务责任关系。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资本的流动机制,使企业的产权结构形成开放型和流动型,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新型的企业和职工的关系,使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个主体同时到位各尽其职,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利于进入市场竞争的企业治理结构。恢复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本来面目,以企业效益最大化的这种追求,来形成内部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避免风险,提高质量,节约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加强科学管理,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的配套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内部,使职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直接挂钩,这样提高工业经济效益才有坚实的基础。

4.依靠技术进步,强化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工作

要降低消耗,提高产出率,还是要靠技术进步。目前我国的设备、制造技术和工艺技术都很落后,技术改造的任务很艰巨,国家在宏观指导时,要注意提高技术改造资金的投入和技术进步贡献率。作为技术改造主体的企业,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今后应将技术引进的重点放在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上来,最终增强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长期经济效益。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