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群体士气

百科 > 组织管理术语 > 群体士气

1.什么是群体士气

群体士气是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认同与满意,并愿意为群体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它代表一种个人成败与群体兴衰休戚相关的心理,是群体的工作精神和成员对组织的态度表现。

心理学家G.R.史密斯(G.R.Smith)等把群体士气(group morale)定义为“对某个群体或组织感到满足,乐意成为该群体的一员,并协助达成群体目标的态度”。因此,“士气”不仅代表个人需求满足的状态,而且包括以下含意:确认此满足得之于群体,因而愿意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1]

2.群体士气的影响因素

组织管理中,要想提高工作和生产效率,保持高昂的士气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而要提高员工的士气,就要了解影响员工士气的因素,主要包括:

  • 成员对组织目标的赞同程度;
  • 成员对工作的满足感;
  • 合理的经济报酬和奖励制度;
  • 群体成员参与管理的程度;
  • 有优秀得力的领导者
  • 良好的意见沟通以及良好的工作心理环境。

3.群体士气的作用

群体士气是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它与群体凝聚力有密切关系。士气高昂的群体,凝聚力必然就强;士气低落,凝聚力就会下降。高昂的士气虽不一定提高组织的绩效,但要想提高组织绩效,提高士气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心理学家克瑞奇(D.Krech)等认为,一个士气高昂的群体具有以下七种特征[1]

  • 群体的团结,来自内部的凝聚力,而非起因于外部的压力;
  • 群体内的成员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小群体的倾向;
  • 群体本身具有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并具有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
  • 群体成员之间其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群体内每一成员都明确掌握群体的目标;
  • 群体内成员对其目标及领导者,都抱肯定支持的态度;
  • 群体内成员都承认群体的存在价值,并具有维护它继续存在的意向。

高昂的群体士气,可以激发员工的生产热情,以保证群体或组织生产任务的完成。同时,高昂的群体士气可以使群体或组织获得广大公众的赞誉和支持。

4.群体士气与生产率的关系[1]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K.Davis,1962)研究了士气与生产率的关系。他认为士气与生产率的关系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即:高士气,高生产率;高士气,低生产率;低士气,高生产率。

1、士气高,生产率也高。这是由于员工在组织里既获得了满足感,又体会到组织目标与个人的需要相一致,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利益相协调,使员工无所顾忌地去实现组织目标。

2、士气高,生产率低。这是由于员工在群体里虽然获得了满足感,但组织目标却不能与个人的需要相联系,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和和气气地怠工”的现象,而缺乏紧张工作的气氛。如果出现高士气的群体与组织目标相抵触,则可能构成生产的障碍。

3、士气低,生产率高。这是由于管理者过分强调物质条件和金钱刺激,使员工暂时获得了某些物质需要而达到较高生产率,然而由于忽略了员工的心理需求,生产率高的情况也只能是暂时的。

除了戴维斯前讲的三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即士气低,生产率也低。这是由于员工在群体内得不到满足感,而且组织目标与个人的需求也不能发生联系,员工对生产没有兴趣,于是出现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