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市场体系

百科 > 市场体系 > 市场体系

1.什么是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市场体系如果按照市场流通商品属性划分可分为一般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

2.市场体系的分类

市场体系具体包括:

1、买卖货物的市场,这种市场可以是有形的,即有固定的交易场所,买者和卖者聚集在一个场所中,进行交易,交易所为买、卖双方提供各种方便措施,有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和消费品交易市场。另外,这种市场也可以是无形的,依靠买卖双方的个别接触,中介人的邮政通信、电话电报或计算机网络来完成交易。

2、各种服务市场,是指不通过实物形态的产品而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服务市场可以分为广义服务市场和狭义服务市场两类。广义服务业是指除物质生产部门之外的所有其他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政府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第三产业提供的服务。狭义服务业一般包括公用事业、个人服务、企业服务、各种修理、教育和社会慈善事业、法律、会计等专业性服务。

3、生产要素市场,土地、劳动和资本是三种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要素市场主要有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科技市场、金融和证券市场、外汇调剂市场等。

3.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整体性、联系性和开放性。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各类市场相互联系成为完整的市场体系。

2、地方市场与国内大市场融合成为统一的国内市场体系。

3、国内市场与国际大市场相接轨,融入国际市场体系。

4.市场体系的结构

市场体系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来理解,是十个多层次、多要素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主要由以下几个层次来构成:

市场体系的主体结构。

它是指参与市场活动的各个独立当事人的社会经济身份及其构成。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个体经营者、消费者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市场体系的客体结构。

它是指加入交换活动的各种交易对象所形成的各种市场的总和。这些交易对象的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商品市场(消费品与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服务市场、文化市场等分类市场。

市场体系的空间结构。

它是指各种交易活动在不同地域范围的同时并存和相互联系所构成的空间分布状态。主要包括:农村市场城市市场区域市场与统一市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等。

市场体系的时间结构。

通常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该体系中各种交易活动的时间形态及其构成。主要包括现货市场、远期合同市场与期货市场;另一种是指该体系本身在发展、完善过程中,各子市场成长发育的先后顺序或市场发育的时序结构。

5.市场体系的功能[1]

市场体系的功能是其利用自身活动,实现某种既定经济目标的能力。一般说来,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应具备下述五种主要功能。

1.资源配置功能。市场体系配置资源的功能,是以利益杠杆为约束力和动力,遵循商品交换的平等法则,通过市场竞争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的。它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市场优胜劣汰竞争的作用,使有限的资源集中到较先进的企业手里,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二是通过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使社会资源在各生产部门之间达到合理配置。

2.平衡供求功能。供给与需求既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两个重要变量,又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对矛盾。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供给与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供给要适应需求,又会创造出新的需求。当社会总供求保持基本平衡时,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一方面都能卖掉,另一方面又都能买到,社会再生产就能顺利进行,国民经济就能持续、稳定、协调、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顺利地向前发展,由此可知,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的平衡协调发展主要是靠价格制度和有效竞争的市场体系来完成的。因为,在市场上,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生产要素会充分流动,通过市场信息横向融通,经过多次反馈协调,使生产与消费相互沟通,完成供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不仅宏观经济运行如此,具体到微观经济运行上也是如此。由于受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不可能总是一致的。如有些商品集中在某一季节生产,而消费却是常年性的;有些商品常年生产,而消费却集中在某些季节;有些商品在甲地生产,而消费却在乙地。这些供求矛盾的解决,也要靠市场功能的发挥。在一般情况下,市场的需求可以通过收购、运输、储存和销售等环节保证供给

3.服务功能。由于市场集中了所有的需求与供给,使得很多商品都可以通过购买而获得。因此,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除了有直接从事商品买卖的各种组织机构之外,还应存在一系列为商品买卖提供服务的设施和机构,如银行、信托公司、保险机构和技术咨询部门等等。这些机构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为商品交换提供了种种便利,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服务

4.利益调整功能。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因而也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实现各自经济利益的集合点和实现地。市场体系的利益调节功能,不仅表现在直接的市场交易活动中通过价格涨落对买卖双方的经济利益进行调节,而且还表现在通过市场价格及与价格相关税收、利率、工资税率经济杠杆来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市场运用经济杠杆调节社会经济生活途径,是通过价格与价值的背离等方式,影响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的收入和支出,其本质在于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例如,我们提高农副产品价格,就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的经济利益得到更多的实现。

5.信息传递反馈功能。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主要信息来源。市场上形成、传递和反馈的经济信息,成为微观主体和宏观调控部门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市场上,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经济信息的传递反馈,了解行情,合理安排生产和消费。作为宏观调节的国家及其各级经济部门,也能通过市场了解到供求信息和消费者行为表现,掌握市场动向,为制订经济计划和调节市场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国家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发出的各项政策、计划和调节信息,也需要通过市场向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传递。

6.市场体系建设的历程[2]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市场体系的建设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从以商品市场建设为主,到以推进要素市场建设为主的两大历史阶段。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开始由农村转移到城市。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这一阶段,以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调放结合”的原则推进价格改革,开始把生产要素纳入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缩小了计划管理特别是指令性计划管理的范围。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肯定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随后在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具体化,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提出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以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是现代市场体系的核心,也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中心环节。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合并为市场价格单轨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开消费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大部分实物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均由市场形成,基本完成了由政府定价体制向市场价格体制的转轨。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也取得了明显进展,资本、产权、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价格由市场决定,市场价格引导和调节资源流动使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增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继续发展各类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这既是对今后发展市场体系总的目标要求,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发展市场体系方面的经验总结。商品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的基础,要素市场的培育、发展和扩大,是现代市场体系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标志。

7.如何构建市场体系[3]

一、加强市场主体建设

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主要是企业,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方针,使一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充满活力,是市场体系完善的基础。

(一)加强国有经济建设

国有企业的市场活力对市场体系的建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经济主体,直接到市场去自主竞争,才有望真正显现效率,使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所以,必须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从国有企业内部体制来说,一是产权制度改革,除部分必须由国有独资经营以外,一般应实行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形式,深化改革,真正做到“归属清晰”和“流转顺畅”;二是建立合乎企业实际需要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做到“权责明确”,监管有力,关键是健全董事会制度和外派监事会制度;三是建立合理的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和奖惩制度,做到激励有力,监督有效;四是保障员工权益,调动广大员工参与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让广大员工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共谋发展。

从国企外部体制建设来说,要切实做到“政企分开”,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还要创造并逐步健全产权交易市场环境,严格规范交易规程,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经济的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要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重大决策问责机制,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发展和搞活农村经济

搞好农村市场主体,关键是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村集体经济,要坚持制度创新,发展壮大;保护和鼓励农村私营企业的发展,提高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水平

(三)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发展壮大

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江山。要继续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障碍,确保非公有制经济在竞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还应在市场环境、经济信息、发展预方面给予支持、提供服务。政府要对经营者广开渠道,帮助和引导有制经济合法经营,规范管理,健康发展。

(四)加强资本市场建设

银行业在市场主体中处于重要地位。企业自主权的核心是投资自主使投资、决策、收益、风险承担相统一,而企业项目投资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可见银行是最大的项目投资者。商业银行要通过提高自主审贷和投资决策的能力,一方面以优化结构为导向支持和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避免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使整个市场主体健康发展。资本市场的发展是要素市场发展的重点。

二、形成全国统一、内外开放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的统一性是与条块分割、地区封锁而形成的封闭割据市场相对而言的,它要求在全国统一的市场规则下,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的全国大市场,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这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内在要求。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任务,包括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政性垄断行业垄断、经济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加快制定或修订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和政府规制,保障各类经济主体获得公平的市场准人机会;依法规范政府行为,界定政府在市场准人和市场运营方面的权限和行为,提高市场准人程序的公开化和准人的透明度;强化打破地区封锁的协调工作机制,消除行政壁垒、地方保护等分割市场的行为;推进现代流通进程,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我国市场体系的发展还表现在地方政府对本地市场的保护正在减少。

但国内市场因受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还不统一,秩序有待健全;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地区封锁,完善商品市场,健全资本、土地、技术和劳动力市场,发展产权交易市场。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自由流动,推动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育发展。这是促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打破区域封锁,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是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的经济。开放的市场体系不仅对国内是开放的外也是开放的,促进资源自由流动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市场体系的开放性,加强企业整体经济活力和凝聚力的强大力量。做到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组织商品流通合理配置资源。从本质上说,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经济,它的市场是互相开放的,与垄断和封锁是相悖的。

三、加强市场经济秩序建设,形成市场体系的有序性

市场体系的有序性是市场运行的秩序和规则。市场的有序意味着结构的均衡,市场运行的稳定以及市场行为有规则。市场秩序是人们在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市场中的交换关系本是一种契约关系,维系着市场交换中的各方的权利、义务和利益。市场经济本质上要求用法律规范和调整经济关系,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做保障,经济活动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混乱、无序状态。因此,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必须成为有序的、按规则运行的市场体系。

(一)加强市场监管

加强对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管,既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保证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重要条件。通过建立健全灵活、高效、规范的经济监管制度,特别是要通过改革和创新行政审批制度以及质量监管及检测、环保监管、土地监管、矿产开采监管、安全检查、税务监管、劳动保护等各种制度,加强依法监管,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惩处力度,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竞争秩序。

(二)深化价格改革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产品价格改革,形成能有效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体系。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重点是理顺水、电、煤、油、气和运输等基础性、资源品的价格。合理调整教育、卫生、文化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品价格,完善土地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以及竞争机制;形成土地、水、能源等资源价格的市场决定机制,生产要素的节约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三)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一是健全法治。尽快进一步完善法治体系,包括制定规制市场主规制市场运行、规制市场调控与监督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并要制订和完善保证司法公正的程序。二是建立诚信体系。当前信用缺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制度方面讲,主要是缺乏市场信息公平制度、失信惩戒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从文化环境方面讲,主要是缺乏守信理念和信用道德的彰扬,没有建立起守信与背信的道德评价标准。为此,必须尽快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疏通信用信息市场开放的渠道,并用法律做保障,以减少和避免因缺乏信息而受骗上当。同时,建立失信严惩机制。企业和一切经济主体,则应加强信用管理和诚信自律,并防范信用风险。工作上逐步建立一个诚信市场环境。三是依法加强市场监管。明确相关监管部门的职责并建立职务问责制,提高失信预警和处置能力,将市场监管措施落到实处。要结合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道德建设、产权改革和法律约束三管齐下,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

四、完善市场竞争体系,明晰要素产权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产品市场而言,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培育稍显滞后。虽然要素市场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其市场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体制性问题。要素市场中,市场化程度偏低,“双轨制”问题突出。如土地要素市场的“双轨制”。一方面,城镇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不可以流动、转让,但除了部分政府划拨土地之外,城镇土地的使用权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转让和租赁,形成城镇土地使用权市场;另一方面,农村农用土地所有权则属于农村集体组织,国家规定农村集体范围内的农民都享有对农村土地的承包权,同时国家也鼓励土地承包权的转让,从而形成农村土地承包权转让市场。按照国家土地法的规定,农村土地与城镇建设用地之间是不可以自由转化的,城镇的土地使用权市场与农村的土地承包权转让市场是分割的。两类土地之间的转化需要经过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的审批。这种双轨制,导致两类土地转换之间存在巨大的租金空间,使一些地方滥占土地现象屡禁不止,同时又造成了一批“失地”的农民。

在劳动力要素市场方面,由于受户籍制度的影响,远未形成城乡劳动力一体化的市场,城乡劳动力处于“双轨”状态。完全意义上的劳动力转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农村、城镇各级政府、社会中介机构以及农村劳动力等各方共同努力,打破现有的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种种壁垒,探索多样化的转移渠道,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转移机制。

“双轨制”是经济转轨时期出现的奇特现象。产品市场领域的“双轨制”曾成为改革的重点,经过努力,“双轨制”已经基本解决。现在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另一种双轨制即“要素市场双轨制”。资金市场双轨制、土地(使用权)市场双轨制、劳动力市场双轨制、技术市场双轨制、经营管理者市场双轨制等普遍存在,而且双轨之间的价格落差很大。有些要素市场还存在“双重双轨制”问题,如土地(使用权)市场除城乡分割之外,在城市土地使用权转让中还存在着划拨、招投标两种转让方式;劳动力市场除城乡分割之外,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也存在着从计划经济走出来的劳动力和完全由市场配置的劳动力等两种配置方式。要素市场的双轨制以至于复杂的“双重双轨制”,严重影响了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并由此引发生产要素领域的“寻租”问题。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健康的产物,它是使市场主体之间交易活动顺利进行和市场客体自由流动不可缺少的条件。而当前要素市场中存在的不统一、不规范与市场竞争的产权明晰、平等竞争是相悖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今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按照《决定》的要求,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的同时,特别注重市场体系的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从根本上消除要素市场的“双轨制”。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