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Eleven全球裁员4000人,关闭1000家便利店,这个消息对于零售行业来说既震惊也坦然,毕竟7-Eleven早年是中国零售行业的启蒙者,在它精益经营的思路熏陶下,中国的零售业者不断成长,但时过境迁,7-Eleven所代表的模式现在反而成了保守和教条的代名词,不是7-Eleven的管理层不够聪明,只怪这个时代变化太快。
2009年,笔者看过一本《巷口商学院》的畅销书,想必很多零售业者对这本“记述7-Eleven如何成功”的书都会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并且对书中灌输的“水井模式”和“引爆点理论”记忆犹新。10多年前,对那些尚处于懵懂和对日本发达零售业保有一颗虔诚学习之心的国内零售业者来说,这本书里面提到的很多概念让大家既吃惊又佩服。吃惊的是,借助数据驱动的单品管理等模式,7-Eleven居然能把粗犷的零售行业做到那样的极致,佩服的是“新经营之神”铃木敏文等日本零售经营者,在消费者洞察和市场趋势把握上如此的有前瞻性,能够将街边的一个小店做成融合”消费心理学”、“流通经济学”和“品牌管理学”于一身的“巷口商学院”。
但,这仅限于电商尚不发达的年代。没有人会想到几年以后,7-Eleven在中国保守而缺乏创新,在北京等地不断关店,逐渐成为固步自封的代名词。
在今年的10月中旬,7-Eleven的母公司Seven&I Holdings(柒和伊控股公司)发布了一个结构性的改革方案,将对不盈利的日本本土7-Eleven便利店进行关店或迁址,调整涉及到1000家,伴随调整,计划裁员3000人。
鼎盛就是衰退的开始?
7-Eleven前身为一家诞生在美国的南方公司,营业时间从早上7点至晚上11点后,7-Eleven的名字由此而来。
在战后,日本的零售业进入到竞争激烈的后消费时代,在1974年第一家7-Eleven便利店在东京开业之后,为了适应竞争需求,第二年就从“7-11”改成了“7-7”24小时营业。
因为创新运用了大量给予消费者需求挖掘和精细化经营的模式,7-Eleven不断超越对手,到90年代末,7-Eleven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便利店运营商。到了2016年,7-Eleven在美国、日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瑞典、墨西哥、巴拿马、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和印尼等国家和地区等市场运营约6.9万家门店,在日本老家,7-11门店数量已突破2.1万家,在很多国家和地区,7-Eleven都具有垄断地位,公司内的8000多名员工,人均创造利润近120万元人民币,在竞争异常激烈的零售行业堪称奇迹。
但盛世之下也隐藏着危机,7-Eleven在这个时候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到了2019年3月至8月,7-Eleven在日本只净增了158家门店,相比较于去年同期的280家,7-Eleven第一次出现了停滞不前。
精益经营无法匹配劳动力短缺
7-Eleven推崇的精益经营需要大量人力的密集工作,但欧美、日本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劳动力短缺阶段,即便中国也逐步褪去了人口红利,所以7-Eleven在这种环境下已经很难维持24小时不间断营业。2019年2月,日本大阪的一家7-Eleven特许加盟店因招人困难,自行将营业时间缩短为19小时,7-Eleven总部以违反合同为由对其进行了处罚,但却引发了加盟店店主的联合抗议和抵制,他们一致提交要求7-Eleven总部修改“24小时营业条例”的协商申请。
形式迫使7-Eleven不得不修改经营策略,从3月中旬开始,7-Eleven逐步在10家直营店铺尝试夜间营业时间缩短为4-8小时,之后开始推广到很多的加盟店。在今年8月,有调查显示,约15%的7-Eleven加盟店正在实施或讨论测试缩短营业。到了8月底,近300家日本7-Eleven便利店主已经减少短营业时间。
但大规模的缩短营业时间,能缓解部分劳动力成本攀升的压力,无法减少优质经营人才流失,熟练工作者匮乏的尴尬局面。对这些情况,7-Eleven高层一度提出了采用机器人替代部分人力,进行自动售货和管理的想法,但一直未见具体实施。
缩短运营时间也无法降低租金成本,在最新的改革计划之中,7-Eleven提出了关闭不盈利门店的想法,针对开店超过1年的直营店,7-Eleven计划未来关闭和改造约1000家,预计每年改善收支50亿日元(约合3.3亿元人民币)。对于现有门店,则提出了更严格的标准,减少运营成本,以及平衡销售和租金成本。
方法论依然有效,但世界变了
其实再度翻阅《巷口商学院》这本书,7-Eleven的模式从逻辑上看依然有效。比如对销售相关数据的重视和敏感,结合数据驱动的单品管理模式等等,这些模式依然是主流零售企业维持高效运转、保持高利润的底层逻辑。但7-Eleven所依赖的场景和手段却已经落后了。
上世纪的80年代初,7-Eleven引进了POS机,通过这些设备来获取数据,到目前,也还是7-Eleven主要获取消费数据的入口,未来可能安装人脸识别设备,加上移动应用,但获取数据的能力依然远不及24小时驻扎在手机内的电商平台那样强大。
7-Eleven在电商行业发达的中国节节败退,甚至无法匹敌很多走新零售路径的后起之秀,但在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7-Eleven依然处于霸主地位,因为不论是电费缴纳、ATM取款,还是买手机电话卡,7-Eleven都是当地消费者最便捷的选择,但在中国,谁会费劲开车去找周围的7-Eleven门店?支付宝和微信不久可以解决这一切了么?便携设备上购物,毫无疑问是更便捷、更快速、更高效的购物方式。
所以即便7-Eleven到处开店,坚持24小时经营,成本很高的去获取数据,获得的也不是全样本和全生活场景的数据。但电商不只是巷口商学院,而是口袋里的商学院,7-Eleven的方法论,已经可以通过大数据来实施,效果比日本经营者们传统的假设-执行-验证模型要好千万倍。
以大数据分析获得的瞻性判断,以及消费者洞察,因为场景丰富,一定比传统工具要客观和准确,提前预判顾客的消费心理也更为精准,围绕数据进行的货品管理也更精益化。什么时间什么商品会畅销,什么商品摆放在一起会促进销量,销售额会有什么变化,这些判断已经不需要7-Eleven员工那种直觉,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判断,可以给你一个非常准确的执行方案。
两者比较,其中优劣,所有人一看就知。
所以说,7-Eleven依然是经营之神,但如同美剧《美国众神》里面的情节:不论战神奥丁、爱尔兰妖精、古埃及女神等旧神在在科学还没有发展起来时时代有多么的辉煌,但在互联网,手机,娱乐节目的新时代下,旧神和这个时代诞生一批新神:电视机神,手机神,科技神较量之中,却深深感觉到无力,因为这个世界已变了。
本文由虎啸商业评论(ID:managerclub)原创,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授权。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虎啸商业评论
来源:虎啸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