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毛主席诞辰126周年。90后可能对毛爷爷没有什么感觉,但是他老人家缔造的新中国,带来了老百姓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毛主席并非天生就是开国伟人,曾经也是屌丝也很迷茫,在党内的地位甚至经历了四起四落,但是他从未气馁。岁月会有更替,精神永不落幕。毛爷爷在年轻时候的奋斗历程,对于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仍然有十分宝贵的借鉴。
01、条件再艰苦也不忘学习上进
毛泽东25岁的时候从湖南来到北京,像现在很多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大城市打拼一样,那时候的毛泽东没有名牌大学的背景,没有富二代可以挥霍的本钱,在大学老师的介绍下,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找到了一个工作,那就是图书馆助理员。这个工作需要管理15种报纸,清理书架,打扫房间,登记阅览者的姓名,月薪8块大洋,这在当时是非常低的工资了——同在北京上班的鲁迅,一个月能拿300块大洋。
由于工资太低租不起好房子,只能和朋友租住在极其便宜的大杂院里,这个大杂院据说是清朝停放灵柩的地方,在院子里修了几栋矮房子。而毛泽东住的地方是挨着矮房子搭建的几间更破更矮的小房子里,而且还是七八个人睡通铺,晚上翻个身都要先和旁边的人打个招呼。这样的住宿条件,可以说比地下室的床铺位还要差。
但是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毛泽东仍然坚持学习,在图书馆工作期间,他看了读了许多原来在长沙看不到的书,通过阅读介绍各种新学说的报纸杂志和大量介绍苏联十月革命的书籍,而且当时李大钊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在李大钊的熏陶下,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图书馆上班这段时间,毛同学经常听北大的各种讲座,并参加北京的各种社团活动。由于身份太低微,毛同学在胡适教授的课堂上提问时,甚至遭到胡适的拒绝回答。即便如此,毛同学仍然无怨无悔地去参加这些名人大咖的各种演讲和见面会,并主动去做各种会场服务。
正是在北京一年多的经历,使毛泽东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和根本变化。从北京回到长沙后,毛同学一手创办了《湘江评论》,一个人以不同笔名撰写了全部文章,声名鹊起。
02、重视调查研究,勤思考,勤动笔
很多知识分子喜欢闭门造车,大学生步入职场,也会犯这个通病。而毛泽东在上大学期间,就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他认为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不深入一线了解实际情况,就无法获得更深的感知,甚至有可能被假象蒙蔽。
参加工作之后,毛泽东仍然钟情调查研究。毛泽东25岁的时候曾经组织湖南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但最后他却自己没去,为什么?因为他认为要改造中国,有两件事最为急迫:一是对中国历史上的治理经验加以系统整理与批判,二是做实地调查研究,而这两项当务之急的工作都不能在国外做。
即便是走上领导岗位,在做调查研究时都坚持亲自做记录,结束后又亲手撰写调查报告。他认为:“要自己当记录,把调查的结果记下来,假手于人是不行的。”
30多岁的时候,毛泽东深入湖南、江西、福建三省多个乡镇、村庄进行调查研究,撰写完成了一系列调查报告:《中国佃农生活举例》(1926年)、《寻乌调查》(1930年5月)、《兴国调查》(1930年10月)、《东塘等处调查》(1930年11月)、《木口村调查》(1930年11月)、《长冈乡调查》(1933年11月)、《才溪乡调查》(1933年11月)。这些调查报告最长的8万多字,最短的两三千字,不仅为当时党和红军了解农村和城镇的情况、研究革命斗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提供了丰富、详实的第一手材料和重要依据,而且为后人研究中国农村和城镇的经济、政治和各种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重视调查研究也培养了毛泽东爱思考、爱写作的习惯,而正是长期的勤奋思考、勤奋写作,练就了他的视野、格局和入木三分的洞察力,看问题更有战略高度、更系统、更深刻,甚至连对手蒋介石都佩服他。1947年12月,毛主席作了《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几天后,蒋介石看到了这个报告赞不绝口,于是责备“国民党第一支笔”陈布雷为什么写不出这么好的文章,陈布雷软软地顶了一句“人家的文章是自己写的”,把蒋介石气坏了。
03、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五四运动后,毛泽东以新民学会和湖南学联为骨干,在湖南全省掀起了“驱张运动”,那一年他26岁。毛同学与运动骨干商量决定在本地加强斗争的同时,向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派出“驱张代表团”,进行请愿活动,以争取外省支援,毛泽东负责北京代表团的工作。这次行动中他获得了与陈独秀“亲密接触”的机会,他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思想和在湖南开展的学生运动成果,得到陈独秀的赏识,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
后来毛泽东有幸成为陈独秀的秘书,到上海工作。在工作期间,他需要陪伴陈独秀参与国共合作的具体操作,因此接触到不少国民党上层人物。国民党一大召开时,毛泽东抓住难得的机会做了简短发言,得到了孙中山的肯定,在选举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的时候,孙中山亲自起草了一个名单,钦定他为候补委员,大大提升了他的个人地位和知名度。那一年他31岁。
04、面对挫折永不放弃
毛爷爷在成长为党的领袖之前,在党内的地位曾经几度沉浮,堪称“四落四起”。曾经一度被撤职,成为“党外人士”,甚至被误传为“开除党籍”,那一年他34岁。在39岁的时候遭受到“左”倾冒险主义者打击和排挤,毛泽东处境艰难,他受到孤立,被“搞得臭得很”,许多人不敢与他接近,“不但一个人也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他的亲属也因受株连而遭到打击。
面对挫折和打击,毛同学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不断反思,不忘初心,屡战屡败,不断升级、迭代自己的思想,在革命斗争的磨练中反而内心越来越强大,终于成为一代伟人。
本文由经理人分享(ID:manashare)原创,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授权。